凭借在海相油气勘探领域的科研成就,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有一颗小行星叫“马永生星”。这是以中石化刚刚退休的董事长马永生命名的。
中国石化是全球最大的炼油公司、第二大化工企业,2024年营收突破3.3万亿元,利润超千亿,旗下拥有超百家子公司。如果从成立于1983年的中国石化总公司算起,马永生成为这家石化“巨无霸”的第10任“一把手”。这10任一把手,几乎都是中国企业界风云人物。中石化董事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岗位。他们的做法,常有方向意义。
为什么要用中央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一面旗帜这个标题?从国家大局来说,从2023年9月份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响亮的声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甚至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领导出发讲话几乎到了“言必谈新质”的地步。从发展需要来讲,在部分人眼里,只有民营企业才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才有企业家精神,而国企尤其是中央企业鲜有宣传。社会上存在误解,我们就要拿出新质生产力的中央企业典型,是当务之急。
我觉得马永生有话可说。因为最近几年强调科技强国和新质生产力以来,中石化的动作很引人注目,而马永生自身事情也异常过硬。新质生产力怎样培育与发展,中央企业也需要一面旗帜。想来想去,这个旗帜性人物马永生可以胜任。在他身上集中体现新质生产力特征,新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当然,有不少优秀的企业家,我了解不够。我了解的,便说出来。
一、我对马永生的印象
马永生出生于1961年9月,今年64岁。按照中央对央企领导任职期限的相关规定,已经超龄了大半年了。
我看到能源研究院在发表严凯的文章《中石化马永生退休:从“寒门贵子”到央企“掌门人”》,年少时就失去双亲,家境极为贫寒,后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通过奋斗发挥才能。这里,我想从中央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角度进行比较,认识马永生的价值。
我认识马永生是2016年夏天。我在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工作期间,主要就习近平国企改革发展党建重要论述做摘编工作,同时为学员上课,参加他们的讨论,回答他们提出国企改革的敏感问题。2016年夏天这一期,有五六十人,都是新提拔的央企负责人。那几年提拔了一批央企负责人,有的已经当上了央企的党委书记,像刘安栋,有的是刚提拔的。这些人中后来很多都是央企的董事长,有的甚至成为国家领导人。
马永生在2015年12月出任中石化集团副总经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那次学习时,才提拔半年时间。学习后的半年,在2017年3月担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成员 。2019年4月,担任中国石化集团董事、总经理等职务。在张玉卓2021年8月2日官宣离任后,时任总经理的马永生继任董事长。
当时,马永生是一个并不显得活跃的学员,很谦和的学者风度,知道他是博士,是院士,在哪一茬中央企业负责人中是不多的。当时,学院请中石化原董事长傅成玉与我同台讲课。我放弃了自己讲课的内容,请傅传玉讲,我在旁边做现场解读。因为多次参加这个班的活动,与他们熟起来了。因为我属于老师辈分,学生认不全,而大家对我都认识。在很多央企调研时,不少说是我学生,其实我是滥竽充数的老师。
到了2017年。马永生被提拔为中石化集团的党委委员,这个消息并没有令人注意。后来报纸公布新闻,天上的小行星有一颗星叫“马永生星”,我感到惊讶。在中国天上星星命名的有钱学森、袁隆平、钱三强、屠呦呦、陈景润、茅以升等著名科学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央企的干部中唯一的是马永生,于是我在第一时间给他发了短信表示祝贺。祝贺天上一颗星,他很谦和的回信表示感谢。
后来,我写了两本书,一本是《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国企》,一本是《新质生产力与新国企》,里面用了一批中石化的内容,有很多是我到中石化调研时了解的,也不知道这些案例是不是有代表性。但是中石化最重要的一段内容,是总书记到胜利油田调研讲话后中石化落实的内容。这是书中最长的一段,我发给他看一看。马永生很快地安排有关部门核对事实,并且把修改后的稿件发给我。我感觉在央企董事长中,他是属于很谦和、很认真、很尊重人的那种君子,这是一个大概的印象。
前几天,我看到马永生退休的消息,中石化在中国的央企地位非常显赫。我翻看了一些材料,我觉得有三句话要说,第一句话是马永生科技创新成就在履行功能使命是卓越的;第二句话,马永生是中央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旗帜性人物;第三句话,是马永生身上体现了国有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期企业家精神,集中体现科技型企业家的美德。用这三句话,大体能够概括马永生的核心价值。
二、马永生何以成为天上一颗星
马永生院士对中国石油工业(尤其是中国石化)的最核心、最标志性的贡献是普光特大型海相高含硫气田的发现,这不仅是实践上的重大突破,更是理论创新的典范。以此为基础,他系统发展和创新了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体系,引领了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新时代,并成功指导了后续一系列重要气田(包括页岩气)的发现。普光气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海相整装高含硫气田,曾被认为是中国油气勘探领域最难啃的骨头。后来,该气田成为中国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
作为企业领导者,他在中石化董事长位置上战略性地推动了中国石化上游业务的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中国石油工业技术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1961年,马永生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13岁时,母亲走了;两年后,父亲再遭噩耗。作为长兄,刚刚度过束发之年的马永生就不得不承担起照顾三个弟弟妹妹的重任。“后来不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都是从少年时代的这一段痛苦经历中受益,那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人生感悟。”《中石化马永生退休:从“寒门贵子”到央企“掌门人”》文章中多有介绍。
马永生攻读沉积学专业博士学位期间,国务院于1988年9月17日撤销石油工业部,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98年,中国石油行业进行了一次大重组,分别成立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两大石油巨头“划江而治”。马永生也被“划”进了中石化南方海相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并很快成为该项目经理部的负责人。与在研究院工作不同,他现在的工作更加注重出实践结果,而非理论成果。不过,理论基础是极其重要的,他有这段经历。
这时候,中国一个重大矛盾凸显。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能源资源供应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缺乏能源,工业现代化就无从谈起。能否在四川盆地发现世界级的油气田,是中国几代石油人的梦想。
当时,陆相生油理论造成了中国油气勘探上的思想禁锢和认识误区,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陆相地层里找油,甚至还把陆相找油的方法和思路应用于海相地层勘探。在一次研讨会上,马永生发言表示“我们认真思考,前人发现的一系列气田有一些共同点:一是探明储量规模不大,二是目的层埋藏相对较浅,三是以构造气藏为主。在这样一个富气盆地中,应该发育有世界级的大型和特大型气田。”
因此,他认为,若想在四川盆地发现世界级气田,首先需要勘探思路的大解放;其次需要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与集成;另外,必须还要有扎扎实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做支撑。在这次研讨会上,马永生提出向四川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领域进军和探索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思路。
不过,由于在中国尚未有过发现海相大型油气田的成功先例。最大的障碍是经验主义。当时,国内一些权威专家曾坚定地认为,四川盆地不可能发现世界级的大气田,尤其在马永生团队工作的几个矿区范围内。而彼时,国际油气勘探界的权威也有一个结论,即埋深在3500米以下的地层会致密化,石油和天然气没有富集的空间。
2001年8月,马永生决定在普光地区部署一口探井,名为“普光1井”。当时,他们的计划是将探井打到5000~6000米的深度寻找气藏。但该井在论证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质疑和阻力。他连续三次向中石化专家组汇报工作,得益于扎实的理论和技术成果,最终得到了专家组的认可。
随之而来的压力可想而知。每口探井花费动辄数千万元,倘若马永生的理论未得到印证,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整个团队还会因此成为行业笑柄。因为他要承担试错的风险,这种风险不光是经济上的。
汇报完3个月后,马永生团队在钻机高速运转的轰鸣声中煎熬地度过18个月。2003年5月,普光1井终于打到了5700米的设计目的层,并发现了巨厚气层。
当完井测试点火,一条火龙冲天而起。这意味着,他们打到气了。马永生和战友们紧紧地抱在一起,竟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压力在此时得到了宣泄。
项目组对普光气田飞仙关组下部55m储层段进行完井试气,日产可燃气42亿立方米。后经测算,这个气田的天然气层厚度达300多米。
随后,马永生负责提出了普光气田整体部署方案,组织实施探井29口,成功率高达93%。普光气田由此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整装海相碳酸盐岩气田,探明储量高达4122亿立方米,每年产量高达100亿方。
更可贵的是,普光气田的成功不仅验证了马永生团队的理论,这些理论还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完善。基于此,同样在四川盆地,这个团队还发现了另一个拥有440多亿立方米经济可采储量的大型气田——元坝气田。
这两个气田的发现很快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学术上的热点。
事后,在一篇名为《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的文章中,马永生提出“成熟盆地的勘探需要有新思路”“勘探技术是促进勘探发展的技术保障”“大型富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类型多,成藏条件复杂,立体勘探能有效降低勘探风险”等启示。
基于普光气田,中石化于2007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川气东送”工程,这是中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输送工程。
该工程西起四川达州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总长2170公里,年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
三年后,中石化宣布,这项总投资额高达626.76亿元的大工程正式运营。按照当年的预测,该工程每年将给中石化带来200亿元的收入。
从此,国际编号为210292号的小行星,名字叫“马永生星”。
此生,马永生担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经理、党委副书记;2013年8月起,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
三、从新质生产力角度看马永生
作为中国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和油气勘探专家,马永生对中国石油工业(尤其是中国石化)的贡献,这些成就对中国能源安全和石油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马永生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领军人物,其成就确实深刻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技术突破和资源发现,更在于通过创新驱动、战略布局和使命担当,引领行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转型,完美契合国家对新质生产力的要求。
现在回到我们讲的主题,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怎样建构新质生产力?就是习近平同志确定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三句话,是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途径。
普光气田从理论到产业形成的“新质生产力”闭环:理论突破(普光)→ 技术孵化(页岩气) → 极限拓展(顺北8000米深井) → 产业外溢(技术输出至“一带一路”油气项目)。是这一途径的生动解释。
这一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突破链条,完整呈现马永生如何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马永生的贡献全方位体现了新质生产力这一特质。
第一句话:技术革命性突破
理论创新:马永生创立“三元控储”等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理论,打破传统地质认识局限,解决超深层、高含硫气田勘探世界级难题(如普光气田)。
技术攻坚:推动超深井钻探(如顺北油田8000米级油气井)、高含硫气田安全开发、页岩气水平井压裂等核心技术自主化,使中国从“跟跑”变为“并跑”甚至“领跑”。
颠覆性成果:普光气田、涪陵页岩气田等发现,重新定义了中国能源版图,直接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第二句话: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整合产学研资源:作为科学家兼管理者,推动中国石化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现场应用”一体化创新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数据与智能化驱动:主导搭建地质大数据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在储层预测、钻井优化中的应用,提升勘探效率(如四川盆地复杂构造区成功率提升40%以上)。
第三句话: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传统能源升级:通过超深油气、高含硫气田开发技术,将“难以开采”的存量资源转化为经济可采储量,延长传统油气生命周期。
新能源布局:普光气田的发现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极大提振了在古老海相地层找油的信心,为后来元坝、涪陵等大型气田的发现奠定了基础,彻底改变了中国天然气工业的格局,显著提升了国家天然气供应能力。
前瞻性推动页岩气商业化(涪陵气田),加速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主导中国石化氢能产业链、CCUS技术研发,推动化石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经济效益:仅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产气超600亿立方米,减排CO相当于植树7亿棵。
安全价值:中国天然气自给率提升至60%以上(2025年目标),降低对外依存风险。
四、马永生彰显新时代国有企业家精神的精髓
作为一个企业家,马永生前期对普光气田的发现,加速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推动中国天然气自给率提升;后期在中石化董事长期间主导中国石化氢能产业链、CCUS技术研发,推动化石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履行了一个企业家的职责使命。我们结合后期在中石化董事长期间的做法,可以更充分理解企业家的精神特质。
在担任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副总裁、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等高层管理职务期间,马永生从战略层面规划和推动了中国石化上游板块(油气勘探开发)的发展。
增储上产:他大力实施资源战略,持续加大勘探投入,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超深断控碳酸盐岩油田)、四川盆地深层天然气、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进展,显著提升了中国石化的油气储量和产量,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科技创新驱动:他强调科技创新在解决勘探开发难题中的核心作用,推动了中国石化在超深油气、页岩油气、复杂断块油气田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绿色低碳转型: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他积极布局天然气(包括常规气和页岩气)的增储上产,推动氢能、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引领中国石化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近年,马永生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多次表示,中石化主动拥抱绿色变革,以碳的“净零”排放为终极目标,加速打造低碳竞争力。在全方位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上,中石化大力推进传统能源低碳转型,把新能源业务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近年来,中石化是氢能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等方面布局最为积极的能源央企。
上面讲到新质生产力,这里重点讲一下企业家精神。中央是高度重视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把弘扬企业家精神,作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推动力。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前几天在天津开的会议总理的讲话,总书记在民营企业代表的讲话,都把企业家精神抬到非常突出的位置。这句话不光是讲讲而已,还得用事实来回答。
大家对民营企业家精神理解的比较透彻,对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应该是什么样的形象,不不人觉得国有企业企业家就是一个当官的、从政的,更重于政治表现,在科技创新上不敢错,也不敢探索。现在,我们用马永生的情况来做一个证明,国有企业企业家是有的,而且也有做得不错的。
国有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担当、报国。马永生从科学家到企业领导者的双重角色,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
1. 创新敢为的开拓者。
在川东北勘探初期,面对“中国海相无大油田”的学术争议,他顶住压力坚持理论创新,最终发现普光气田,展现科学家的魄力与企业家冒险精神。
推动中国石化投入百亿级资金攻关页岩气技术,打破“页岩气只属北美”的定论,实现涪陵气田商业化开发。
2. 产业报国的担当者。
能源安全使命。主导中国石化“深地工程”战略,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取得超深层油气突破,十年内新增油气储量当量超40亿吨,夯实国家能源安全根基。
绿色转型责任。在“双碳”目标下,力推天然气增产(占中国石化油气产量50%以上)和CCUS技术(建成国内最大燃煤电厂碳捕集项目),平衡发展与减排。3. 战略布局的引领者。
作为中国石化董事长,制定“油气、新能源、新材料”三足鼎立战略:传统板块:聚焦超深油气、页岩油气等前沿领域; 新能源:布局风电、光伏、氢能;新材料:突破高端化学品技术壁垒(如碳纤维、医用材料)。
推动国企改革:主导科研机制市场化改革,设立“揭榜挂帅”项目,激发创新活力。
当然,马永生作为新质生产力时期科技型国企企业家的标杆,他以科学家底色+企业家格局+战略家视野,实现了三重跨越:
1. 科学家的创新力 → 攻克“卡脖子”技术,定义新质生产力内核;
2. 国企领导者的担当力 →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3. 战略家的前瞻力→ 布局绿色低碳赛道,重塑企业竞争力。
他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家不仅是资产管理者,更是国家战略的践行者、技术革命的推动者和新质生产力的塑造者。
这种将个人创新、企业使命与国家需求深度融合的模式,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需的企业家精神典范。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一真实来源,一个活跃的市场,土地、劳动者、资本等要素只有在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手中,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起来,才会真正成为财富的源泉。企业家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国有企业家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具有决定性因素,是整合要素资源的灵魂。企业家精神产生巨大作用,在马永生可以证明。
我和马永生只是在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中有一面之缘。现在马永生退休了,籍此机会为中央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说话,也是为国有企业家精神说话。让大家通过马永生的做法来更亲切的感受新质生产力和国有企业企业家这个词。相信我这样的分析对中央企业董事长们,对研究国有企业的同行们都能有所启发。
新型企业家精神产生有新的实践基础。就是总书记讲的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马永生的经历与事实能够说明。
显然,我是找到一个说话的角度,让人们知道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光有任正非,有梁文辉,比亚迪,还有中石化与马永生,还有一批好典型。相信对大家开拓思路是有好处的。
国有企业的董事长们正在思考怎样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提高是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马永生所做的能够回来这个答案。
联系电话:15266690288(李锦亲笔签字版)
● 习近平重要讲话及高层会议精神解读
● 国企改革
● 李锦调研典型案例与沂蒙精神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