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真的会要人命!这 4 类人更要当心

高温预警来了!这两天热搜就「原地沸腾」了——


#杭州热到全国第一了#

#气温预报图热成一片了#

#北京湿度高达 67%,出门像被牛舔了一口#

……




不仅气温高得离谱,今年的「热」还多了点细节——

热得黏人、热得睡不着、热得像被蒸着炖着:湿度高。


图源:@中国天气网




空调开一宿都不解热,出门 5 分钟,后背湿成地图;哪怕坐着不动,也在流汗。

白天热得发懵,夜里热得睡不着——可谓是昼蒸夜煮、连轴热。

连一向干爽的北京,也在高湿度的炖煮中摸到了「回南天」的门槛。



也就在这两天,国家疾控局联合中国气象局发布首个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不仅盯气温,更关注热到影响健康的临界点。




的确,高温不仅带来一种体感上的不适。

它正在成为一种严肃的健康风险,严重时,真的可能致命。

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高温不仅导致中暑、热射病这些「热相关急症」,还会加重全身性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精神、呼吸系统和糖尿病相关疾病的健康风险,或导致急性肾损伤。[1]




而要理解高温对身体的压力,得先从一个常被忽视的误区说起:

我们看到的「气温」,和我们真实感受到的「热」,其实不是一回事。

在现实生活里,气温 + 湿度 + 通风情况,才决定了你会不会热到难受、甚至热到中暑。

而很多时候,即使气温没那么高,但湿度够高,我们的身体也更难忍受↓





湿热,其实更加致命


要知道,我们身体有个自带的「空调系统」——出汗。

汗液大部分是水,水的热导率很高,可以很高效地通过蒸发带走身体的热量,帮助我们降温。

但,这个系统并不完美——


如果空气湿度过高,汗水就蒸发不出去,就像被困在「蒸笼」里,身体无法有效散热,导致体温上升。


因此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说的那种「被牛舔了一口」的粘热,裹着热的感觉。


图片来源:电影《西游·降魔篇》



科学家还用一个更专业的指标来衡量「热得有多危险」——湿球温度(Wet Bulb Temperature, WBT)。

它可以被看作是湿布包裹住温度计——湿布就像你的皮肤上的汗水——温度计的读数就是能通过汗水带走热量后的最低温度。


湿球温度越高,意味着环境让身体更难散热。


根据 2020 年的一项研究:当湿球温度达到 35°C,就是人类身体调温的「极限」[2] ,人在这种环境下,即便静坐、补水也可能致命。

而 2022 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实测研究发现:在湿球温度 30.5°C~31.5°C 时,受试者就已经无法维持体温平衡。[3]


也就是说——


我们对「湿热」的抵抗力,比以前想象的更加脆弱!

而湿度越来越高,恰恰是全球变暖的真实后果之一。



观测到的全球极端湿热图源:Science Advances | AAAS


在如今极端气候更加频繁的情况下,高温高湿度所带来的健康风险,更加值得被重视。

WHO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 48.9 万人死于高温;其中亚洲占 45%、欧洲占 36%[1]

而在更严重的后果之前,身体其实早就开始报警了——我们需要学会听懂这些信号,才能及时处理,不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高温危险三阶段

识别身体预警,尽快采取措施


热相关疾病(heat-related illness,HRS)是由于高温环境下身体热调节功能失调导致的一系列疾病,严重程度从轻微到危及生命。


① 轻度:

腿部、腹部或其他肌肉出现疼痛性痉挛,伴随大量出汗,体温通常正常或略微升高。

如出现,应立即停止体力活动,移至阴凉或空调环境。补充水分,最好是含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对痉挛的肌肉进行轻微的拉伸或按摩。


② 中度:

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苍白,脉搏快速但无力,头晕、恶心、呕吐、疲劳、肌肉痉挛等,体温通常低于 40°C。

如出现,应立即移至凉爽环境,休息,松开紧身衣物,抬高双腿以改善血液循环。用凉湿毛巾擦拭身体,或喷洒凉水,必要时使用风扇。

补充电解质饮料,如果症状持续超过 30 分钟或加重,立即就医,特别是无法自己喝水的情况下,可能需要静脉输液。


③ 重度:

核心体温跨过 40°C 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凝血系统紊乱,多器官开始缺血坏死 。

这时候,意识混乱或昏迷、抽搐、不再出汗、皮肤灼热发烫、血压骤降、呼吸急促,尿量明显减少。

如出现,要尽快展开现场急救,同时拨打急救电话。遵循「边降温边转运」的原则,有冲突时「降温第一,转运第二」。

首先要尽快脱离热源,如褪去衣物、转至通风阴凉处,首选冰水或冷水浸泡降温,没条件也可用室温水,若无法浸泡,蒸发降温、冰敷降温、灌胃降温也可以选择。

总之,要尽快在发病 30min 内将核心体温降低到 39°C 以下。



图源: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 版)[11]



其实这已经达到了高温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热射病。

随着高温天气的持续,热射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2022 年我国因热射病就诊人数达到 53.9 万,达到 2021 年就诊人数的 3 倍左右[12]

另外,一项纳入 2022 年我国西南地区 83 家医院收治的 873 例热射病患者的多中心研究显示,总体死亡率高达 32.4%[13]

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不同,热射病分为经典型(CHS)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EHS)。

其中经典型热射病(CHS)死亡率更高,尤其在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中,通常逐渐起病,发病隐蔽,死亡率可达 30%~70%。

与之相比,劳力型热射病(EHS)主要发生在健康年轻人中,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高强度体力活动后,死亡率可达 5%~30%,及时治疗虽可以显著改善预后,但仍然是非常危急的情况,要尽量避免。[11]

这里给大家总结下,热射病的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户外工作者、婴幼儿。


4 类属于高温脆弱人群

需要特别注意


➊ 老年人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容易得热相关性疾病。家里环境封闭、不通风,老人不舍得开空调,导致室内温度过高。加上体温调节不灵敏,里三层外三层穿得太多,热量无法散发,容易中暑。

研究显示,65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在高温环境中尤为脆弱。

2017~2021 年热相关疾病(heat-related illness,HRS)导致全球 65 岁以上死亡人数比 2000~2004 年期间升高 68%[4],超过所有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总和[5]

且老年人在湿热环境下,耐受力也更弱。

相关研究显示:年轻人的生存极限湿球温度在 26~34°C 之间,老年人则为 21~34°C,且年龄较大者在高温条件下的承受能力显著低于年轻人。[3]

防护要点

● 室温建议 ≤ 28 °C,最好配备温度计。

● 每小时提醒喝水 200 mL;低钠者可用低盐淡汤替代。

● 日常自测体温;若 ≥ 37.5 °C 且持续上升 → 立即降温并联系医生。

● 家属或邻里每日至少一次电话 / 上门确认。


➋ 有基础疾病者:

(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有基础疾病的朋友本身循环、呼吸或肾功能脆弱;高温易诱发急性发作。

防护要点

● 固定药物按时服用,不擅自减量;如需调整请先咨询医师。

● 避免高温时段(10 ∶ 00 ~16 ∶ 00)外出;必要外出带速溶补液盐。

● 出现胸闷、呼吸急促、血糖异常 → 立刻休息降温,如症状不缓解及时就医。


➌ 婴幼儿:


研究发现,5 岁以下儿童特别容易受到高温影响。

婴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升温快,且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出汗少,散热困难。

免疫系统也在发育中,容易感染气候相关的疾病,如腹泻,且在湿热环境下更易加重。此外,婴幼儿无法像成年人表达不适,照顾者难以及时察觉和应对,增加了照护难度。

防护要点

● 绝不单独留车内;车内温度可在 10 min 内飙升 ≈ 50 °C。(哪怕只有很短的时间,比如超市买瓶水的功夫),也极具危险。

● 推车遮挡用湿纱布+小风扇,形成「小型蒸发冷却」,布料须保持湿润、定时喷水。

● 穿透气连体衣;经常摸后颈、背部,若发烫立刻转阴凉处并补液。

● 夜间室温建议 ≤ 24 °C,避免厚被包裹。


➍ 户外工作者

(如建筑工人、外卖骑手、部队官兵、运动员、消防队员、执勤交警等)

高温是重要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危害,虽然年轻人在生理上对高温更耐受,但墨西哥的研究显示,高温导致 18~34 岁的年轻人影响尤为严重,因为年轻人更容易从事,户外劳动。

长时间暴露 + 高强度体力消耗,大大增加热射病风险。

防护要点

● 企业应调整班次:错峰作业、设置「清凉休息站」。

● 每工作 1 h 休息 10 min;补水不限量(少量多次),最好含电解质。

● 戴遮阳帽、速干衣;在工地或路面洒水降尘亦可降低地表辐射热。

● 同伴监测:互相提示是否出现头晕、言语不清等危险信号。

除了上述高危人群,普通的通勤上班族也不能掉以轻心。

每天早晚高峰在高温环境中奔波,公交、地铁、地面交通拥挤闷热,再加上空调冷热交替,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高温「击穿」防线。

高温出行或作业,要尽量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穿着与环境

a. 选轻薄、宽松、浅色衣物;床品、枕套尽量用透气棉麻。

b. 夜间若室外比室内凉,可开窗通风;白天高温时关闭窗帘、遮阳帘。

2. 快速降温的小窍门

a. 冷水冲澡(体感略凉即可,不建议水太凉)或淋湿毛巾擦拭颈部、腋下、膝窝等大血管区域。

b. 使用喷雾或把 T-恤打湿再吹风扇,蒸发带走更多热量。

3. 科学补水

a. 每小时至少 1 杯水(≈200 mL),全天 2~3 L;运动或出汗多时加口服补液盐。

b. 避免高糖饮料、酒精与浓咖啡,它们会加速脱水。

夏天的高温不是小事,它确实会带来健康风险,尤其对老人、孩子和患有慢性病的人、户外工作者来说。补水、遮阳、避开高温时段,也许只是些简单的小事,但却能起到关键作用。

(来源:丁香医生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养生   人命   当心   高温   环境   体温   身体   湿度   疾病   湿热   老年人   气温   温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