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4 日傍晚,夕阳的余晖还未完全褪去,珠峰东坡嘎玛沟的天空突然暗沉下来。这片被誉为 “世界十大经典徒步线路之一” 的区域,此刻正经历着一场数十年不遇的极端暴雪。海拔从 2100 米到 5000 多米的陡峭地形间,原本清晰的徒步路径迅速被白色覆盖,寒风裹挟着雪粒,像无数把小刀子刮在徒步者的脸上。
当天在嘎玛沟内的数百名徒步者中,摄影师董书畅正扎营在东坡第一个营地。他有着三次珠峰区域徒步经验,却从未见过如此迅猛的降雪。下午六点左右,细密的雪粒开始飘落,起初他以为只是短暂的天气变化,还拿出相机记录雪景。但半小时后,雪势陡然增大,鹅毛般的雪片密集地砸下来,能见度迅速降至不足五米。
“雨衣加硬壳冲锋衣根本挡不住。” 董书畅后来回忆,冰冷的雪粒落在衣物上,很快融化成水,顺着衣领和袖口渗进内层衣物。不到一小时,他的冲锋衣外层就结了一层薄冰,走路时发出 “沙沙” 的摩擦声。更让他担忧的是失温风险 —— 在高海拔地区,失温往往在几十分钟内就能危及生命。他赶紧钻进帐篷,却发现帐篷顶部已积起厚厚的雪层,支架在积雪的重压下微微变形,发出令人不安的 “咯吱” 声。
当晚,类似的场景在嘎玛沟各个营地上演。大量帐篷被暴雪压垮,徒步者们只能挤在剩余完好的帐篷里,共享有限的保暖物资。手机信号时断时续,部分区域彻底失去联系,外界无法得知沟内具体情况。被困者中,有年过花甲的退休老人,也有刚满十岁的孩子,恐慌情绪在寒冷与未知中逐渐蔓延。
二、向导 “无极” 的 9 小时生死突围:一人一犬的开路传奇
10 月 5 日清晨,暴雪仍未停歇。经过一夜的积雪,嘎玛沟内的雪深已达一米以上,部分区域的雪坑甚至能没过成年人的腰部。上午 9 点半,向导 “无极” 做出了撤离的决定。这位有着十几年珠峰区域向导经验的汉子,皮肤因长期日晒呈现出健康的古铜色,眼神里满是坚定。
“从业十几年没见过这么大的雪。” 无极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知道,再等下去,积雪会更厚,气温会更低,撤离难度将呈几何倍数增加。他迅速召集周边营地的徒步者,最终组成一支约 120 人的撤离队伍。队伍中,除了背着物资的徒步者,还有一只黄色的土狗 —— 这是进山时主动跟着队伍的流浪狗,此刻正摇着尾巴,安静地待在无极脚边。
撤离行动从一开始就充满挑战。无极手持一根一米多长的登山杖,走在队伍最前方,用 “人肉开路” 的方式为后续人员探出安全路线。他每走一步,都要先用登山杖试探雪下的地形,确认没有冰裂缝或深沟后,才会向前迈步。雪深的地方,他整个人几乎要陷进去,只能借助登山杖的支撑,费力地将腿从雪坑中拔出来,再迈向下一步。积雪灌进他的登山靴,很快结成冰碴,每走一步都伴随着刺骨的寒冷。
那只黄色土狗始终紧跟在无极身边,偶尔会跑到前方,用鼻子嗅探路线,仿佛在协助探查危险。遇到较深的雪坑,它会先跳过去,回头对着无极叫几声,像是在确认安全。这只原本不起眼的流浪狗,此刻成了队伍中特殊的 “成员”,它的存在无形中缓解了部分徒步者的紧张情绪。
队伍行进速度缓慢,每小时仅能前进一公里左右。途中,无极不断提醒大家保持间距,注意脚下,同时还要兼顾体力不支的队员。有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体力不支,脚步踉跄,无极立刻上前,接过老人背上的背包,将自己的登山杖递过去,耐心地指导他调整呼吸节奏。在他的帮助下,老人逐渐跟上了队伍。
下午三点左右,队伍行至一段陡坡。此处的积雪更厚,且下方隐藏着暗冰,稍有不慎就会滑倒。无极让大家原地等待,自己则趴在雪地上,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用登山杖敲碎暗冰,再用脚踩出一个个小坑,形成简易的台阶。黄色土狗也学着他的样子,在雪地上刨出浅坑,为后续队员提供支撑。
直至傍晚 18 点 30 分,这支 120 人的队伍终于抵达山脚的村子。当看到村子里的灯光时,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不少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此时的无极,脸上和头发上都覆盖着厚厚的雪,像一个雪人,双手因长时间紧握登山杖而微微颤抖,但他的眼神依旧明亮。
三、多方联动的救援网络:5 辆大巴的深夜驰援
就在无极带领队伍艰难撤离的同时,外界的救援行动也在同步展开。珠峰景区工作人员益西(化名)所在的救援团队,早在 10 月 4 日晚就接到了暴雪预警。他们迅速制定救援方案,将重心放在嘎玛沟区域 —— 这里是此次暴雪的重灾区,且唯一的交通工具只有牦牛与马匹,在暴雪天气下根本无法通行。
“5 日晚,我们的 5 辆 29 座大巴连夜挺进。” 益西说。这些大巴车从定日县曲当镇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嘎玛沟方向行驶。山路被积雪覆盖,路面湿滑,司机只能以每小时二十公里的速度缓慢前进。车灯在雪夜里划出两道明亮的光束,照亮前方厚厚的积雪,车轮碾压积雪的声音在寂静的山间格外清晰。
由于积雪过厚,大巴车无法直接抵达嘎玛沟深处,只能在沟底等待。救援人员提前与无极取得联系,告知大巴车的位置,让撤离队伍朝着指定方向前进。为了让撤离队伍能快速找到大巴车,救援人员还在车辆周围点燃了篝火,通红的火光在雪夜里格外醒目,像一盏指引方向的灯塔。
除了地面救援,景区还协调了无人机,向部分被困区域投放保暖物资和食物。但由于暴雪天气影响,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和续航时间都受到限制,只能分批次、小范围地进行投放。即便如此,这些物资还是为等待撤离的徒步者提供了重要的生存保障。
当无极带领的撤离队伍抵达沟底时,5 辆大巴车早已等候在那里。救援人员迅速打开车门,将提前准备好的热水和食物分发给大家。车厢内温暖的空调驱散了徒步者身上的寒冷,疲惫的人们靠在座椅上,脸上终于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四、5 千元感谢款与未熄的善意:灾难中的人性微光
撤离行动结束后,一位被救的队员为了表达感谢,主动给无极转了 5000 元。面对这笔钱,无极的回应朴实而真诚:“当时没想那么多,就想把大家安全带出来。” 他最终没有收下这笔钱,而是用其中的一部分给那只陪伴撤离的黄色土狗买了食物和保暖的垫子 —— 这只在暴雪中共患难的小狗,早已成了他心中特殊的 “战友”。
这段一人一犬带领百人撤离的经历,被队员们拍成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为无极的勇敢和担当点赞:“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还有人关注到那只黄色土狗:“狗狗也是功臣,太暖心了。”
除了对无极的赞扬,网友们也开始讨论高海拔徒步的安全问题。有资深徒步爱好者留言:“高海拔地区天气多变,一定要提前关注天气预报,备好应急物资。” 也有人建议景区加强预警机制:“在极端天气来临前,及时劝阻游客进山,能减少很多危险。”
而在珠峰东坡嘎玛沟,暴雪过后的天空逐渐放晴。阳光洒在洁白的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无极依旧在忙着协助景区清理积雪,排查安全隐患。那只黄色土狗始终跟在他身边,偶尔跑到雪地里打滚,留下一串串欢快的脚印。远处的珠峰峰顶在云层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见证这场灾难中,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暖联结。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