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了,医生呼吁糖尿病人,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不要害了自己


出伏,气温虽降,但糖尿病人的“危险季”才刚刚开始。

忽冷忽热的天气,潜藏着对血糖的多重挑战,稍不留神,可能就埋下了看不见的隐患。

气温回落,不少人以为可以松口气了,尤其是糖友,纷纷放松了警惕。正是这种“放松”,让血糖出现了波动。

在秋意渐浓的空气里,有些习惯看似无伤大雅,实则是糖尿病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首先得说说冷饮。

许多糖尿病患者到了出伏后,仍然习惯在午后来一口冰镇饮料,说是“解乏”,实则在给胰岛功能添乱。冰饮虽然清爽,但低温会刺激胃肠蠕动变慢,导致消化负担加重,同时,糖分摄入也更容易被低估。

尤其是那些“无糖”饮料,虽然标签上写着零糖,但背后的甜味剂照样可能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况且,冷饮会引起血管瞬间收缩,血糖波动加剧,对本已脆弱的血管是双重打击。

另一个高频“地雷”是夜宵。

天气凉快了,胃口变好了,晚饭后总想来点烧烤炸鸡。但这类高脂高盐的食物,不仅导致血糖持续高位,还会引发胰岛素抵抗,甚至可能在夜间出现血糖飙升。比起白天摄入,夜间的脂肪代谢更加困难,尤其是高温油炸食物,脂肪含量高得惊人,一顿夜宵可能顶得上两顿正餐的热量。

天气转凉后,还有一个现象值得警惕:热水泡脚。

这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极其常见,很多人觉得泡泡脚能改善循环,有助睡眠。其实这是一把“双刃剑”。

糖尿病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会导致脚部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很多人即使水温烫得起泡也感觉不到。一旦烫伤,很容易感染,进而发展成糖尿病足。试问,一双脚值不值一盆热水的代价?

再来说说一个被忽视的“隐形敌人”:秋季过度进补。

天一凉,很多人就开始进补,尤其是中老年糖友,觉得“身体虚,得补一补”。殊不知,一些传统的补品,如红枣桂圆蜂蜜,糖分含量极高,哪怕是小量食用,也足以让血糖“坐上过山车”。更别提那些“滋补汤”,一碗下去,碳水、脂肪、胆固醇三位一体,糖尿病人根本扛不住。

还有人以为,早晚凉了,可以减少运动。

晨练变成“晨躺”,傍晚散步也“择日再议”。这才是最危险的时刻。出伏后昼夜温差加大,血压波动更剧烈。规律的运动不仅能稳定血糖,还能帮助调节血脂、强化心肺功能。不动,才是最大的风险。尤其是饭后那段时间,哪怕只是缓慢地走上20分钟,也比坐着刷手机更“解糖”。

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个“心理陷阱”:换季抑郁。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秋季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睡眠紊乱、食欲异常等情况,这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会扰乱血糖节律

科学研究早已证明,情绪状态与血糖控制密切相关。情绪起伏大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导致血糖升高。可惜,很多人把这种变化当成“季节性疲惫”,而忽略了其背后的生理影响。


出伏后昼夜温差的变化,也会干扰药物的代谢速率。比如二甲双胍这类基础药物,在气温骤变时,可能导致胃肠反应加重,出现腹泻、恶心甚至食欲减退。如果不根据症状及时调整服药时间或者剂量,很容易出现疗效降低或不良反应加重的问题。

秋天,也是感冒高发期。许多糖尿病人一感冒就随便吃药,特别是一些含有伪麻黄碱的感冒药,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进而影响血糖稳定。甚至有些止咳药糖分含量极高,一口下肚,等于给血糖“添柴加火”。用药时一定要查看成分,选择专为糖尿病人设计的配方,才是明智之举。

再看饮食结构的变化。

不少家庭到了出伏,开始频繁做那些“贴秋膘”的菜肴,如红烧肉糖醋排骨羊蝎子。这些菜肴不仅油重味浓,而且隐藏着大量隐性糖分高胆固醇。糖尿病人长期摄入,不仅血糖上不去还容易诱发脂肪肝、高血脂,甚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真正科学的贴秋膘,是增加蛋白质摄入,比如豆制品、白肉、低脂奶制品,而不是靠“硬菜”堆热量。

还有一类“秋季雷区”,常被忽略:保健品滥用。

一些人看到宣传就心动,开始服用所谓“降糖神器”,如某些含有苦瓜提取物洋葱素肉桂粉的胶囊。虽然成分听起来“天然”,但真正的疗效未经大规模临床验证,甚至可能与现有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盲目迷信保健品,不如踏踏实实管住嘴、迈开腿。

说到底,糖尿病是一场“长期拉锯战”,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成为转折点。出伏,并不意味着危险解除,反而是新一轮“血糖挑战”的开始。这个季节,气候变化快、饮食习惯变、情绪波动大,都是糖尿病管理的“暗礁”。

若问如何应对,不是靠一两句“注意饮食”“适量运动”就能解决的。关键在于对身体变化的敏感度、对生活方式的自律性,还有对科学知识的持续学习。糖尿病的管理,从不是一场拼意志的比赛,而是一次与身体“温柔协商”的过程。

别再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糖尿病不是不能活得自在,但前提是——别再做这6件事。哪怕只是一个小习惯的改变,也可能换来一个远离并发症的明天。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王珊珊,李建军.糖尿病患者情绪障碍的识别与干预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05):567-571.
[3]刘晓霜,郭海燕.糖尿病患者秋季饮食管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10):880-88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养生   糖尿病人   要害   医生   血糖   糖分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   情绪   秋季   中国   气温   脂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