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从现在到末伏都不能错过的补气食材,它不仅能帮你把虚掉的气补回来,还能让湿哒哒的垃圾排出去。
可能有朋友会问:“你之前不是说夏天要清热祛湿吗?怎么现在又说要补气了?这不是矛盾吗?”
其实,中医养生最讲究“因人而异”和“因时制宜”。夏天确实湿热重,但关键问题是——为什么湿气排不出去?
我一直强调的是“治病求本”。湿气重只是表象,真正的根源往往是气虚。就像家里的排水管,如果水泵没力气了,再多的水也排不出去,只会越积越多。
与其“一刀切”地猛用祛湿药,不如先把根本问题解决——把气补足了,身体自然有劲儿去运化水湿。不是与湿气为敌,而是要增强身体的“排湿能力”。
为什么很多人夏天明明吃不了多少,小肚子就是消不下去?为什么减肥事业总是屡战屡败?
——当然是气!
正所谓“一夏无病三分虚”,暑热暑湿虽然不会让人生大病,但会让身体消耗更多。气虚了,身体运化水湿的能力就变弱,那些湿哒哒的垃圾排不出去,全堆在肚子上,成了顽固的游泳圈。
这就像一台洗衣机,如果马达没劲了,再少的衣服也转不动,只会越积越多。
当然有!说到补气,在中医里就不得不提黄芪了。
为什么选黄芪?
黄芪被李时珍誉为“补气第一要药”,有“补药之长”的美誉。它性味甘温,作用类似人参,但相对温和,没有大补得那么迅猛,很适合气虚的朋友们长期日常服用。
现代研究发现,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延缓衰老、强心、改善微循环等作用,特别适合那种乏力、气短、困倦、懒言声低的人。
怎么搭配?
黄芪15克 + 茯苓10克,开水冲泡,静待至温热就可以当水喝了。
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的作用。黄芪与茯苓搭配,就是“气行则水行”的道理——气足了,水湿自然就能被带走。
特别适合什么人?
感觉身体沉甸甸的,体内有湿,尤其肚子大肉松软,喝凉水都长肉那种虚胖。或者老水肿,脸肿腿肿,脾胃运化差,吃点补的还上火(虚不受补)的朋友们。
这是黄芪的经典组合,方子很简单,就三味药:黄芪、白术、防风。
黄芪补肺气,白术补脾气,防风祛风解表,就像给身体罩了一个屏风,把外邪都挡在外面。
什么人最需要?
稍微一动就出汗,或者天气一变,一降温就感冒、鼻炎、过敏的人。这类朋友们往往是脾肺气虚,脸色偏黄白一些。
尤其这段时间,暴雨台风过后,好多大人孩子刚刚感冒发烧过。外感疾病最直接伤的就是肺气,反反复复的生病状态,很多人身体还是比较虚的。
什么时候用?
玉屏风散很适合在感冒前预防,或者病好恢复的时候来用。不过要注意,正在生病的时候不要用哦。
如果刚刚病好不想继续吃药,就可以用这个温和的食疗方。
黄芪15克先煮水,然后用黄芪水来熬小米粥,熬到表面有一层油花就可以了。
小米色黄、味甘,入脾经,能起到益气和中、调和脾胃的作用。小米味咸入肾经,能滋肾阴;性微凉,能消积、清虚热,特别适合高烧后伤阴、积食有热的人群。
易消化吸收的米油补津液、养脾胃,黄芪的微温之性也能和小米的微寒之气中和,既能补气行气,又能滋阴生津,还能健脾祛湿。
气血不足的朋友们可以试试这个。
黄芪15克 + 麦冬10克 + 苹果1个,一起煮水喝。
麦冬是滋阴润燥的圣品,如果担心用温燥的黄芪上火,加入麦冬,可以达到补气不上火的效果。苹果生津止渴、美容养颜,煮熟后去除寒性,更易被脾胃吸收。
这道饮品特别适合气血不足的女孩子,经常熬夜的人,皮肤暗沉、掉头发、月经量少、睡眠不好、免疫力差的朋友们。
别担心,我给大家总结了几类不适合的人:
体质好气够足的,再补就该上火了;孕妇和小孩要慎用;正在感冒发烧的时候不要用;阴虚火旺的人,黄芪性温,越补越火上浇油;还有热证明显的:正发高烧、嗓子肿痛、牙疼、嘴里长疮、大便干得拉羊粪蛋、脸红眼睛红的朋友们。
另外,湿气特别特别重的,尤其是湿热体质,舌苔厚黄又腻、脸上油光锃亮爱长痘、大便黏马桶冲不干净、身体又重又闷还感觉燥热的,也要先祛湿再补气。
人活一口气,养气就是养根本!
肺气足了,脾气旺了,身体才有劲儿去运化水湿,小肚子才好下去;免疫力强了,秋冬才不容易被感冒找上门。
来源:CQTV安全与法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蓬莱融媒体中心)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