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入局:中石化3万吨项目开工后,中石油规划5500吨碳纤维产线

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与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碳纤维产业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2025年4月,中国两大能源巨头接连亮剑新材料领域中石化投资建设全球最大规模3万吨大丝束碳纤维生产基地,中石油几乎同时启动5500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规划,这场"国字头"企业在碳纤维领域的战略布局,正深刻改写全球新材料产业格局。

中石化:打造全球大丝束碳纤维"超级工厂"

4 月 28 日,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启动了年产 3 万吨大丝束碳纤维异地建设项目。该项目凭借上海石化的自有大丝束碳纤维专利技术,以及内蒙古地区丰富的绿电资源优势,将建设 10 条节能高效的碳纤维生产线,预计 2027 年全部投产。

投产后的产品将广泛应用于风电、储能、低空产业等多个领域,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关键材料支撑,助力我国新材料产业升级。其设计和装备水平安全环保、成熟可靠,不仅有利于石化产业结构调整,还将推动碳纤维产业生态链的构建。

中石油:剑指高端市场的差异化布局

无独有偶,4 月 底,中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发布了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可研咨询服务项目公开招标公告。目前有关项目投资和目标碳纤维等级尚不明确,但根据相关公告,预计建设投产周期同样锁定2027年。

业内人士分析,中石油选择在新疆布局高端碳纤维项目,既可利用当地石化产业配套优势,又能借助西部大开发政策红利。项目特别强调"高性能"定位,与中石化形成差异化竞争,这种错位发展策略,既避免了同业恶性竞争,又共同构建起国产碳纤维的全谱系生产能力。

双雄竞逐背后的产业升级密码

两大央企的同步发力,标志着中国碳纤维产业进入规模化突破期。数据显示,我国碳纤维需求量从2015年的1.7万吨激增至2023年的9.3万吨,但进口依存度仍较高。中石化项目达产后,叠加中石油等企业规划产能,预计到2028年我国碳纤维自给率将突破80%。

当前全球碳纤维市场呈现"美日主导、中国追赶"的格局,中石化的产能跃进将使其大丝束产能超越东丽旗下Zoltek,跃居世界第一;中石油的高端布局则直指日本东丽的传统优势领域。两大项目的实施,不仅将改变国际碳纤维贸易流向,更将带动上游丙烯腈、下游复合材料等万亿级产业链发展。

随着应用场景的拓展,碳纤维正从"贵族材料"走向规模化应用。在这场关乎未来的材料革命中,央企巨头的战略布局既是对国家"双碳"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当碳纤维国产化率突破临界点,其带来的不仅是进口替代的经济效益,更是高端制造领域的话语权争夺——这或许正是中石化、中石油跨界新材料赛道的深层逻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财经   碳纤维   丝束   产业   石化   项目   布局   东丽   新材料   中国   领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