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老中医提醒:这 4 大根源不除,结肠炎就会反反复复!

《黄帝内经》有言:“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结肠炎的发作多与气血失和、脏腑失调密切相关,绝非单一因素所致,其核心病机在于肠道气机阻滞、湿浊内生、脉络失养,是先天禀赋与后天调养失衡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如中医所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湿邪乘虚而入,下注肠道,气血凝滞,化为脓血”,结肠炎的反复迁延,本质是 “本虚标实” 的病理状态长期存在。

今天,就来给大家详解结肠炎最核心的 4 大发病根源:

① 饮食失宜,湿浊壅滞肠道: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嗜辛辣油腻、甜腻之品,过量饮酒、过食生冷,易损脾胃运化。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湿浊阻滞脉络则腹痛腹胀,下注则腹泻黏液便,久伤肠络可见便血,核心为 “脾失健运,湿浊下注”。

② 情志失调,气机郁滞肠腑:肝主疏泄,肠道传导依赖肝气推动。现代人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易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而横逆犯脾,引发肠道气机阻滞,出现腹痛阵作、腹泻便秘交替、排便不畅等症;气郁化火灼伤肠络,加重黏液脓血便。

③ 脾胃虚弱,正气亏虚为本

部分患者素体脾胃薄弱,或因久病、年老、劳累耗伤脾胃之气,致脾胃气虚。气虚则运化无力,肠道黏膜失养且固摄失常,湿邪易乘虚侵袭,形成恶性循环,表现为久泻不愈、大便稀溏、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遇劳加重等 “本虚” 症状。

④ 外感邪毒,诱发伏邪发病:结肠炎急性发作多与外感寒湿、湿热、疫毒相关。气候潮湿、季节交替或不洁饮食时,邪毒侵入体内,与湿浊相合,致肠道气血壅滞、脉络损伤,诱发腹痛加剧、腹泻频繁、便下脓血等急性症状。

面对结肠炎 “本虚标实、寒热错杂” 的复杂病机,中医调治核心在于 “标本兼顾、辨证施治”,而非单纯止泻消炎:

① 急性发作期:以 “祛邪为主,急则治标”。

此阶段多以湿热、寒湿、邪毒为标,症状表现为腹痛剧烈、腹泻频繁、黏液脓血便明显。治疗当根据证型,分别采用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或温中散寒、化湿止泻之法,快速清除病邪,控制急性症状,缓解肠道炎症。

② 缓解恢复期:以 “扶正为要,缓则治本”。

急性症状控制后,治疗重点转向健脾益气、补养气血,恢复脾胃运化功能。通过选用健脾祛湿、益气养血的方药,增强机体正气,修复受损的肠道黏膜,改善 “脾胃虚弱” 的根本体质,减少病情复发。

③ 全程兼顾 “调肝理气、活血化瘀”。

治疗中需始终重视疏肝理气,选用柴胡、香附、陈皮等药材,疏解肝郁以助脾运;同时根据病情,适当加入丹参、赤芍、当归等活血化瘀之品,改善肠道局部气血循环,消除脉络瘀滞,促进黏膜修复,避免病情迁延不愈。

中医治疗结肠炎,通过把握 “湿、气、虚、瘀” 四大核心病理因素,动态调整治法方药,既快速控制症状,又从根源上调理脏腑功能,最终实现肠道气血调和、脾胃健运、正气充足,从根本上摆脱结肠炎的反复困扰。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以上分享仅供参考,不可盲目套用,以免药不对症,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7

标签:养生   根源   结肠炎   中医   肠道   脾胃   气血   脓血   症状   脉络   黏液   黏膜   核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