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一位年仅36岁的上班族刚起床,还没来得及刷牙洗脸,突然倒地不起。送医后被确诊为脑梗。医生摇头叹息:又是一个“起床误区”害了人。

脑梗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近年来发病人群明显向低龄化发展。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在《2022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中指出,我国脑卒中的患病人数已超过1200万,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每12秒就有1人发生脑卒中,其中脑梗是最主要的类型。
很多人以为脑梗是突发的,其实它往往埋藏在我们每天最容易忽视的时刻——早晨起床。医生多次强调:早起时有3件事,不论年龄大小,都要避免。忽视这些细节,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过去,人们常把脑梗与高龄、三高等联系在一起。但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30至50岁人群中脑梗的发病率正在上升。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年轻人脑梗的发病率在近十年增长了约20%,其中不少人并无明显基础病史。
这与当下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熬夜、压力大、饮食重油重盐、不运动等因素,正在悄悄改变年轻人的血管状况。血液逐渐变粘稠,血管壁变得脆弱,再加上早晨血压波动剧烈,极易诱发脑梗。

清晨是人体生理节律发生剧烈变化的时间段。此时血压迅速升高,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收缩。特别是清晨6点至10点,是脑梗、心梗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峰期。
如果起床方式不当,比如突然起身、剧烈活动、空腹喝冷水等,极易引发血压飙升或者血栓脱落,导致脑部供血中断,造成脑组织坏死。

医生在临床中发现,很多脑梗患者在发作前的共通点,就是起床时做了这三件事中的一项或多项。牢记这“三不做”,或许能帮你远离不必要的风险。
第一,不要猛地起身。很多人早上醒来后一骨碌从床上坐起甚至站起,这种行为会让血压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增加脑血管破裂或堵塞的风险。建议醒来后先平躺1分钟,再坐起1分钟,最后再下床。

第二,不要空腹喝冷水。空腹状态下,冷水会刺激胃肠道,引发血管收缩,尤其是脑血管,容易导致短时供血不足。如果此时血液黏稠,血栓形成的风险也会升高。更推荐用温水缓慢饮用,帮助身体平稳启动。
第三,不要立刻剧烈活动。很多人喜欢早上起床就快步走、爬楼梯、洗冷水澡,这些都可能让血压波动更加剧烈。尤其是中老年人或者高风险人群,应当避免清晨进行体力消耗大的活动。

有些人认为自己年轻、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问题,就可以忽视这些建议。脑梗的诱因并非只有三高,长期精神压力、睡眠不足、吸烟饮酒、家族遗传等,也都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临床上就有不少患者,年纪轻、体检正常,却突发脑梗,追溯原因,多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特别是那些上班族,长时间久坐、饮食不规律、缺乏锻炼,更应引起重视。

虽然脑梗发作常常毫无征兆,但有些“预警信号”可以帮助人们提前识别。时常感到一侧肢体发麻、言语不清、短暂意识模糊,或者早上起床时出现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都可能是血管问题的表现。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不要拖延,及时就医。可以通过颈动脉彩超、脑部核磁、血脂血糖检测等方式,了解血管健康状况。越早发现问题,干预效果越好。

除了起床方式,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细节对预防脑梗至关重要。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是基础。保持规律作息,尽量避免熬夜。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蔬果、粗粮,减少高盐、高脂肪摄入。
适当运动也很关键,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骑车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脑血管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应选择心率稳定时段,不建议清晨立即进行。

戒烟限酒同样重要。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速血管硬化,酒精则会扰乱血压和血脂水平。长期饮酒和吸烟是脑梗高危因素。
很多人对脑梗的防范意识仍然薄弱,尤其是年轻人,容易掉以轻心。脑梗并不挑年龄,它更关注你的生活方式。早上醒来后的几分钟,往往决定了你这一天乃至未来健康的走向。
起床不急不躁,不做伤身的事,是给自己一个稳定的开始。这并非小题大做,而是科学提醒。健康,从早晨的那一刻开始。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2[J].中国卒中杂志,2022,17(6):569-576.
[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R].北京: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
[3]王宏宇,张俊,赵建军.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21,19(6):927-930.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