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籍游陕西”(第一季)汉中专场文化研学活动圆满举行

5月20日,在“国际博物馆日”的余韵中,由陕西省图书馆、陕西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汉中市汉台区文旅局主办,汉中市汉台区图书馆承办,汉中市中山街小学、汉中市博物馆等多单位协办的“跟着古籍游陕西”(第一季)汉中专场文化研学活动拉开帷幕。活动以“寻迹《汉南续修郡志》·探秘两汉之源”为主题,通过“行走+体验+学习”的模式,带领35名“文化小使者”及5名家长志愿者,开启一场沉浸式文化寻踪之旅。

古籍活化:从纸墨留痕到步履丈量

作为清代汉中地区重要的地方志,《汉南续修郡志》详细记载了汉中地区的地理风貌、郡县建制、古迹城池、职官食货、学校祀典等汉中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诸方面状况,是汉中封建时期最全面、丰富、准确、客观的一部府志,是研究汉中历史的重要文献。

活动以“文献考据+实地踏勘+研学体验”三维模式展开。清晨8时,研学队伍在中山街小学集合,领取定制研学手册后,乘车前往首站汉中市博物馆。途中,汉台区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郭晓文老师化身“移动讲解员”,以汉中“因汉水而名、因汉王而兴”的历史脉络和生动历史故事,点燃学生们对汉文化的探索热情。

文化解码:在历史现场触摸文明肌理

晨光中的古汉台,学生们在讲解员的悉心引导下,仔细对照郡志中‘台高七丈,可登临望江’的古老记载,亲身实地探寻古汉台建筑的规制奥秘。汉台区作协副主席伍宏贤立于望江楼前,手持古籍解读古汉台的文化密码:“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此地为刘邦成就大汉基业之处,后有绵延400余年的大汉王朝,华夏始为“汉族”,我们为“汉族”,说汉语,写汉字,传播汉文化,使汉中成为汉人的老家。我们每一个汉中人都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

古今对话:书院礼乐唤醒文化基因

在东塔净明寺,伍宏贤老师对照《汉南续修郡志》,讲述东塔与净明寺相依相存的历史:“东塔肇建于唐代,历经宋明修缮,与寺内古柏同为千年见证。”他揭秘“东塔西影”奇观时,学生们仰头凝视近17米高的塔身,惊叹古人“塔影入池如笔蘸墨”的诗意想象。

汉南书院内,学生们身着飘逸的汉服,虔诚地跟随伍宏贤老师的步伐,行“三拜祭孔”的古礼。铜像基座上小篆“至圣先师”四字意味深长。“至”字如拜师礼的双手,上部敞开,寓意孔子思想至高无上,且探索永无止境。“圣”为繁体“聖”字,上部由一“耳”“口”组成,且耳字上面一横拉长盖住口,寓意为多听少说,正合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修为境界。伍老师将典籍细节融入仪式解说,让抽象礼制化为可触的文化基因。

漫步莲花池公园,研学队伍沿明代诗人王一鸣的《莲花池》诗注探幽。学生们在凉亭齐诵“风摇柳浪连川碧,水漾莲溪涌地潮”时,诗韵与历史交融,尽显文化雅趣,典籍文字在这一刻转化为鲜活场景。

典籍讲堂:传说与历史的互证

在汉台区图书馆内,一场《〈汉南续修郡志〉成书过程及其所涉汉代史实举要》讲座将研学活动推向高潮。郭晓文老师以《汉南续修郡志》为纲,将古籍文献与汉中历史史实结合起来,“烧绝栈道”“筑坛拜将”等历史典故和“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成败萧何”等成语故事,与古籍中的地理标注、人物传记一一对照。孩子们手中的古籍影印本与历史故事叠合,传说瞬间有了历史坐标。

持续四个小时的研学活动结束之际,孩子们接过特别设计的《研学证书》。研学证书上“愿古籍为舟,承文化之源流;以研习为径,明汉中之气象”的箴言,恰为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写下生动注脚。这场古籍与青少年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文化传承的新范式。

文脉传承:构建青少年文化认知坐标系

“这不仅是一次研学活动,更是构建文化认知的坐标系。”汉台区图书馆馆长朱鹏飞介绍,我们通过将古籍文献与本地历史文化遗存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在实地考察中锻炼文献考据的敏锐洞察力,实现了典籍活化利用的突破。

他表示,“典籍解读+实地探访+互动体验”模式,将静态古籍转化为动态文化场景,让参与者在行走中感悟汉中历史,从而实现“古籍活化”与“文旅赋能”双目标。这是该馆阅读推广工作的一种新的尝试,后期汉台区图书馆将积极挖掘馆藏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让古籍真正成为大众触摸历史的密钥。

西西新闻汉中
编辑/董明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4

标签:旅游   汉中   陕西   专场   古籍   圆满   文化   汉中市   历史   典籍   望江   图书馆   老师   汉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