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账本”出炉:运行了20余年,当初2500亿投入回本了吗?

三峡大坝,这“国之重器”都发电二十多年了,牛!当初投了2500个亿,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好多人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

这二十多年,它哗哗发电,照亮半个中国,光电费收成就不是小数;汛期拦洪,保下游几千万人平安;大船上下跑,物流也省了不少钱,这些好处,真金白银算起来,账本厚着呢。

那现在问题来了,这么大的摊子,回本了吗?它不光发电,还防洪、通航,这些功劳咋算进账本?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钱,早就赚回来了

说起三峡大坝,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玩意儿花了2500亿,到底值不值?这个数字听起来吓人,但其实它不只是盖一座坝的钱,这笔账得拆开看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那2500亿不是光用来浇混凝土、装发电机的,它还包括了把130多万人从老家搬走、安顿到新地方的费用,你想啊十几万户人家,要给他们建新房、修路、通水通电,还得考虑孩子上学、大人就业,这可不是小数目。

另外还有输电线路的建设、环保治理、后期维护等等,都是长期烧钱的事儿,所以这2500亿,是几十年下来整个项目的总投入,并不是一次性砸进去的,但重点来了——这钱,早就赚回来了

从2003年第一台机组开始发电,三峡就成了一个“印钞机”,它不用烧煤,不用进口燃料,靠的就是长江的水,只要水在流,电就能发,到现在三峡已经累计发了超过1.7万亿度电,咱们算笔最保守的账,哪怕每度电只卖0.25元(实际上工业用电更贵),那光卖电收入就超过了4250亿元。

也就是说当初投的2500亿,光靠卖电这一项,就已经回本还多赚了1700多个亿,这还没算它省下的煤炭成本——每年差不多能少烧3亿吨标准煤,光这一项就给国家省下上千亿的能源开支

而且你别忘了,发电只是它最直接的收益,它背后带动的是整个电网的稳定、电价的平稳,甚至让东部沿海工厂能用上便宜又稳定的电力,这种间接效益根本没法全算清楚。

所以从纯经济角度看,三峡这盘棋赢了,不光回了本,还赚得挺多,关键是它还在继续发电,未来几十年都不会停,相当于你十年前买了一套房子,现在房租收回来的已经比房款还多了,而且还能一直收下去。

有人说那要是没建三峡,这些钱能不能花在别的地方?这话听起来有道理,可问题是在当年的背景下,长江水患频繁、能源紧缺、航运困难,这几个问题都卡着中国经济的脖子,三峡是少数能“一箭三雕”的工程,既能防洪,又能发电,还能改善航运。

当然也有人质疑,是不是花了太多钱,有没有浪费?任何大工程都不可能完美,肯定有可以优化的地方,但总体来看,这笔钱花得值。

它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十几年反复论证、科学规划的结果,而且全程没用外国一分钱,全靠咱们自己集资、贷款、建起来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底气。

光看“回本”这件事,答案很明确,早就回了,而且赚了,但这还只是账面上的钱,真正的大头,其实在后面——那些看不见的安全、便利和发展机会,才是三峡最大的价值。

防洪,才是真本事

很多人以为三峡主要是用来发电的,其实这是个误解,它最重要的任务,从来都不是赚钱,而是防洪。

长江自古就是条“水龙”,脾气说来就来,在三峡建成前一到汛期,中下游城市就提心吊胆,特别是1998年那场大洪水,太惨了,记得那时候新闻天天播,堤坝决口、村庄被淹、上千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亿,那一年,很多人一辈子的家当都被冲走了。

那时候我们才意识到,长江要是管不住,经济发展再快也没用,一场洪水就能打回原形,而三峡建成后,情况彻底变了。

它有个巨大的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能装下1500多个西湖的水量,每当上游来大水,三峡就先把水拦住,等下游安全了,再慢慢放出去,这就像是给长江装了个“调节阀”。

最典型的是2020年那次特大洪水,那年长江连续来了11次洪峰,要是放在过去,下游肯定一片汪洋,但那次三峡硬是把每秒七八万立方米的洪水,削减到每秒四万多,大大减轻了武汉、南京这些城市的防洪压力,专家估算光这一次,就避免了约1500亿元的损失。

这笔钱没人会直接打到三峡的账户上,但它真实存在,它体现在没被冲毁的房屋、没中断的交通、没停产的工厂里,这种“避免的损失”,才是真正的大账。

而且防洪的好处是年年都在,每年夏天只要雨一大,三峡就开始调度蓄水,虽然有时候老百姓会说“怎么又蓄水了?”“怎么又放水了?”其实每一次调度,都是在默默保护着下游上亿人的安全。

除了防洪三峡还让长江航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从重庆到宜昌这段川江,礁石多、水流急,船小走不了大货,万吨级的船队根本上不来,现在水位抬高了,航道变宽变深,万吨船队可以直接开到重庆,年货运量从过去的不到3000万吨,猛增到现在的1.7亿吨。

这意味着西南地区的钢铁、煤炭、粮食运输成本大幅下降,以前运一吨货要120块,现在只要40块左右,省下的钱,就是企业的利润,就是商品的降价空间,就是老百姓的实惠。

三峡的价值,远远不止是发了多少电、赚了多少钱,它带来的安全和效率,才是最核心的,就像一个人买保险,平时觉得白花钱,真出事才知道有多值,三峡就是长江经济带最大的“保险单”。

生态账,也在慢慢还

任何大工程都有代价,三峡也不例外,它改变了长江的自然流动,对生态确实造成了影响,这一点不能回避,也不该美化。

最明显的是鱼类,像中华鲟、白鲟这些原本要洄游产卵的鱼,大坝一拦,路就断了,白鲟现在已经功能性灭绝,中华鲟的数量也大幅减少,还有早期库区出现的水体富营养化、滑坡等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伤疤。

发现问题后,有补救!这些年国家在三峡上下游建了150多座污水处理厂,确保生活污水不直接排进长江,现在干流水质基本稳定在Ⅱ类,也就是可以直接饮用的标准,这说明人对环境的干预,并没有让水质恶化,反而因为管理加强,变得更干净了。

另外每年都会组织大规模的人工增殖放流,几亿尾鱼苗被放回江中,就是为了维持生物多样性,虽然不能完全替代自然繁殖,但至少延缓了物种消失的速度。

最让人欣慰的是江豚,这种被称为“微笑天使”的小动物,曾经因为栖息地破坏、食物减少,数量一度跌破1000头,但现在在严格保护下,江豚的数量开始回升,甚至在一些江段能经常看到它们跃出水面的身影。

这说明长江在恢复元气,人类虽然打破了自然平衡,但也在努力修复,当然生态修复是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泥沙淤积、下游河道冲刷这些问题,还需要持续观察和应对,但比起过去只顾发展不顾环境的做法,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边利用、边保护。

三峡的生态账,不能简单说“划算”或“不划算”,它是一笔必须付出的代价,但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和转变的开始,正因为有了三峡的经验,后来建水电站都更加注重环保,比如建鱼道、分层取水、生态调度等措施,已经成为标配。

三峡花了2500亿,早就靠发电赚回来了;它最大的功劳不是赚钱,而是防洪和通航;它确实伤害了生态,但也在积极修复,它不是一个完美的工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个必要且成功的抉择。

今天回头看,它不仅是一座大坝,更是一代中国人敢想敢干、敢担责任的象征。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科技   账本   余年   当初   长江   下游   生态   江豚   航运   洪水   汛期   工程   船队   数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