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跟奶奶到处旅游,幼儿园一个月就去半天,男孩上小学不习惯!

一位杭州男孩的幼儿园时光大多在路上度过,七十岁的奶奶带着他走遍了全国十余个省份,还去了哈萨克斯坦。

当这段以山河为课堂的童年结束后,他今年九月第一次踏进小学大门,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融入集体生活。

奶奶陈女士是天津人,在杭州帮忙带孙子,她发现天津的幼儿园管三餐,早 7 点到晚 7 点都能托管,可杭州的幼儿园只提供一顿午饭,觉得孩子待在里面意义不大,便产生了带孩子看世界的想法。

虽然学费照常缴纳,但孩子每月只去幼儿园半天,其余时间都跟着奶奶旅行,陈女士退休后热衷旅游,2020年开始专门为孙子规划行程,他们的旅行不是走马观花,在每个城市都会停留两三天,最长在福建和广东住过一个多月。

四岁看贵州天眼,五岁参观哈工大,在港珠澳大桥看海景,在异国体验射击,这些经历让男孩比同龄人见识更广,旅行也培养了他的好习惯,看到路边垃圾会主动捡起,还喜欢帮奶奶扫地擦地。

但长期脱离集体环境的影响在开学第一天就显现出来,由于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幼儿园生活,男孩在校门口哭闹不止,坚决不肯进校门。

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的俞校长早就留意到这个特殊情况,开学第一天,他破例让家长陪同进校安抚情绪。

放学后,老师们立即与家长商量对策,设计了一套循序渐进的适应计划,第二天早晨,当孩子又在校门口哭泣时,俞校长直接抱起他走进校园,轻声鼓励他认识新朋友,并承诺如果记住同学名字就奖励盲盒。

这个办法立竿见影,当天下午男孩就兴奋地跑到校长室,准确报出了新朋友的名字。

随后的日子,校长和老师们的暖心举动持续不断,即便急着外出开会,俞校长也会特意下车抱抱男孩,说声“我们是老朋友了”。

班主任发现孩子吃饭慢,每天早晨都会细心询问是否吃过早餐,数学老师也格外关注他的课堂表现,年级组专门讨论帮扶方案,主张用鼓励代替批评,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适应规则。

开学第四天,当俞校长试着牵手而不是抱他进校时,男孩突然看到熟悉的教导主任,哭声戛然而止,这让老师们看到了希望,如今男孩已经能自己走进教室,还会用积木拼搭航母模型想送给老师,虽然模型在路上散架了,但这份心意让老师们感动。

奶奶始终认为旅行收获大于遗憾,她记得孙子看日出时会由衷赞叹“真美”,在自然中学会了爱护环境,而校方表示,关键是要用适合每个孩子的方式解决问题,现在男孩每天放学都会开心地分享校园趣事,他的成长故事成为家校共育的一个生动案例。

看了杭州男孩独特的成长经历,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这种教育方式真棒!童年不止有课本和作业,行万里路同样是宝贵的财富,奶奶有魄力,学校有温度,这才是因材施教。”

“虽然旅行开阔眼界,但完全脱离集体生活有点冒险,还好遇到这么好的学校,要是普通学校可能直接劝退了吧?”

“校长抱着哭闹的孩子进校园的画面太暖了!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孩子一生的幸运,这样的教育者值得点赞。”

“想到了我娃的入园焦虑期。其实每个孩子都需要适应过程,关键看家长和学校愿不愿意花时间陪伴成长。”

“幼儿园阶段就走遍大江南北,这样的经历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不过家长也要注意平衡集体生活能力的培养。”

假如您有孩子,会更倾向于让孩子接受传统的幼儿园教育,还是也愿意尝试这种“边走边学”的成长模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信源:武城新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7

标签:育儿   幼儿园   奶奶   男孩   小学   旅游   孩子   校长   杭州   孙子   都会   旅行   集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