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这天气出门,我感觉自己就是铁板上的五花肉!防晒霜涂了三层,帽子墨镜捂得严严实实,还是感觉紫外线在滋滋作响。突然就很好奇啊,古代那些讲究“肤若凝脂”的小姐姐们,大夏天没防晒霜没黑胶伞,她们咋整?靠意念吗?
作为一个常年泡博物馆、钻古籍堆的历史博主,负责任地告诉你:古人防晒的智慧,那叫一个“物理硬防+天然狠活+钞能力碾压”,路子野得很! 今天咱就扒一扒,看看她们为了白成一道光,到底有多拼!
核心思想就一个字:挡! 别让太阳直接亲到皮肤,比啥都强。古人在这点上,简直是把“建筑思维”穿身上了。
“蒙面女侠”幂䍠 (mì lí): 想象一下,一块巨大的轻纱,从头顶“哗啦”一下罩到脚,只露个眼睛(甚至全蒙上),走起路来飘飘欲仙,自带神秘BGM。这玩意儿叫幂䍠,隋唐以前贵妇出街防晒防风沙的顶配。我在敦煌壁画里见过,那感觉,活脱脱一个移动的小帐篷!帅是帅,但我估摸着走路得小心,容易踩到裙角摔个狗啃泥。
升级版“防晒帽”帷帽: 到了唐朝,姐姐们嫌幂䍠太碍事,搞了个轻便版——帷帽。竹编的宽檐帽,帽檐垂下一圈薄纱(讲究的用罗、纱,透气又朦胧),长度到肩膀或胸口。骑马逛街都不耽误,还能顺便挡挡路人灼热的目光(懂的都懂)。《清明上河图》里就有不少汴京小姐姐戴着这玩意儿逛街,妥妥的夏日街头时尚单品!我试戴过博物馆的复刻品,别说,遮阳效果杠杠的,就是视野有点受限,看帅哥得撩纱,不太方便(手动狗头)。
朴实派“盖头”面衣: 普通人家或者更早的汉代,没那么花哨。一块布,往头上一裹,脸一蒙,齐活!叫面衣或盖头。马王堆辛追奶奶那件震惊世界的素纱襌衣(薄到能塞进火柴盒!),虽然是礼服,但那种追求极致轻薄透气的工艺,绝对代表了当时防晒面料的巅峰水平。劳动妇女们更实在,粗布头巾裹得严严实实,虽然闷点,但防晒效果实在,下地干活必备。想象一下烈日下采桑的大姐,那造型,实用主义至上!
面料王者:葛、麻、纱、罗YYDS! 古代夏装选料,绝对是门生存哲学!葛布(葛藤做的),人称“天然空调”,结构疏松透气,穿上身贼凉快!《诗经》里老早就在夸它了。白居易老爷子夏天就爱穿“葛衣疏且单”,看来是真爱粉。麻布(苎麻、大麻)便宜大碗,吸汗透气,是平民百姓的夏日救星。贵族小姐姐们就奢华了,罗和纱(丝织品里的轻薄担当),多层叠穿也不闷,风吹过那叫一个仙气飘飘,防晒还兼顾了颜值,行走的“空气防晒层”!
设计玄机:宽袍大袖是心机! 古代衣服为啥都那么宽大?除了好看和礼制,人家聪明着呢!宽袍大袖减少了布料贴着皮肤的面积,风一吹,空气呼呼对流,自带“小风扇”效果,比紧身衣凉快多了!遮阳面积也大,一举两得。
“竹衣”:贴身空调,硬核防汗! 这个必须重点说说!是我在故宫库房资料里看到时直呼“绝了”的发明!明清那会儿,夏天也得穿正式袍服(想想都热炸)。古人咋办?他们搞了件竹衣!用超细的竹枝或者韧性超强的苎麻线,编成一件细密的网状背心!直接贴身穿,外面再套官服或者礼服。这玩意儿简直是古代版“凉感衣”+“隔汗层”黑科技!
物理隔离: 竹衣网格把皮肤和外层衣服隔开,汗流浃背时,汗水被网格兜住,不会直接浸湿昂贵的丝绸外衣(想想丝绸被汗湿了多难受多难看)。
空气流通: 网格结构大大增加了透气性,风能钻进去,有效散热。
隔热防晒: 它在皮肤和外衣之间形成了一层隔热层,减少了阳光穿透厚衣服后的那种闷热灼烧感。我摸过复刻品的质感,硬挺有弹性,穿上肯定不如纯棉T恤舒服,但在当时绝对是救命神器!劳动人民也有类似的“隔汗衣”,用粗麻编的,原理一样,但舒适度估计差不少。为了不汗湿衣服、防晒防痱子,古人真是把智慧用到了极致!
云肩:颈肩的“华盖”,美防一体! 明清贵妇脖子上戴的那个像云朵又像花瓣的华丽装饰——云肩,你以为只是美美哒?Too young!人家最初是实用派!保护娇贵的衣领不被晒黄、不被汗渍弄脏、不被头发油污蹭脏!而且它那立体造型,正好给最容易晒伤的脖子和肩膀区域投下了一片阴影,防晒效果意外的好。后来才越做越华丽,成了身份象征。这告诉我们:古代贵妇的精致,都是细节堆出来的!
脸上这块阵地,古人防守得更严密!
古代小姐姐化妆,第一道工序就是上粉!米粉、铅粉、珍珠粉、紫粉……不管啥粉,她们的习惯是:厚涂!匀抹! 整张脸包括脖子,涂得跟刷墙似的,追求的就是一个“白”。咱先不说铅粉有毒这茬(后面吐槽),这层厚厚的粉,客观上就形成了一道密实的物理屏障,把阳光反射、散射掉一部分,跟我们现在用的物理防晒霜(二氧化钛、氧化锌)原理异曲同工!《齐民要术》里详细记载了纯天然米粉的做法,追求的就是“光、白、润”,纯天然无添加,安全系数高多了(就是持久度可能不行,一出汗就花了)。
花钿 & 额黄:心机“局部遮阳板”! 脑门子上贴个闪亮亮的花钿(金箔、宝石、鱼鳔胶做的都有),或者用黄颜料画个额黄。除了美,还有个小心机:减少了大额头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的面积!而且亮闪闪或明黄色能吸引视线,显得眉眼更精神,弱化光照造成的面部阴影不均。古人的化妆,处处是小心机啊!
面脂:古老的“滋润隔离霜”:猪油、鹅油、杏仁油、桃仁油,加上各种香料药材熬制的面脂,是古代贵妇的护肤神器。主要功能是滋润抗老美白,但涂上去形成的那层薄薄油膜,多少也能挡点灰挡点风,有点隔离外界刺激的意思,还能缓解日晒后的干燥紧绷。孙思邈的《千金方》里一堆这种方子,感觉古人为了这张脸,真是啥都敢往脸上糊(效果另说)。
芦荟胶?古代就有! 唐代的《本草拾遗》就明明白白写着芦荟能“疗晒疮”!我猜古人就是直接切开肥厚的芦荟叶子,把那黏糊糊凉丝丝的透明凝胶糊在晒得又红又痛的地方。消炎、降温、促进修复,纯天然无刺激,这法子现在看都不过时!家里养芦荟的,学到了没?
冬瓜君,补水小能手! 宋朝的《本草图经》说冬瓜“切片摩痱子甚良”。晒后皮肤火辣辣?把冬瓜瓤捣烂敷上,或者直接用冬瓜片轻轻擦,那股子清凉水润劲儿,瞬间能压下去不少灼热感!便宜大碗,菜市场就能搞定。
茉莉花露、珍珠粉:氛围感护肤:茉莉花做的香露,清香又带点清凉感,拍脸上舒服。珍珠粉磨得细细的掺在粉里或面脂里,追求个美白细腻的效果。虽然不直接防晒,但晒后保养、日常追求好皮肤的氛围感是拉满了。古人为了美,也是拼了。
扇子:掌中宝,遮阳扇风两不误! 团扇、纨扇、羽扇、蒲扇… 这玩意儿是古代人手必备的夏日神器!摇一摇,清风徐来;举一举,瞬间在脸上投下一片救命阴影!即时防晒,灵活机动。《簪花仕女图》里那些慵懒的贵妇,持扇的姿态那是相当优雅且实用。绝对是性价比最高的防晒单品!
车舆:移动空调房! 大户人家小姐夫人出门?那必须是坐车!带棚带帘的那种安车、厢车。车厢就是移动的防晒堡垒,厚厚的帷幔一放,阳光?不存在的!秦始皇陵那铜车马,车厢结构精密得令人发指,贵族防晒的硬件配置是顶级的。
步障:人形“遮阳长廊”,壕无人性! 这操作,属于防晒界的核武器!家里仆人扛着巨大的锦缎、丝绸或者精美编织物,在你走的路上两边排开,连起来形成一条长长的、完全封闭的通道!《晋书》里写西晋土豪石崇和王恺斗富,王恺搞了“紫丝布步障碧绫里四十里”,石崇更狠,“作锦步障五十里”!这哪是防晒?这是用钱铺出一条不见天日的路啊!唐代绘画里也有这场景,只能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这防晒,排面拉满!
宅邸园林:躺平才是终极防晒! 最狠的防晒是什么?不出门! 古代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回廊曲折、亭台水榭、屋檐深远,院子里大树参天、藤蔓遮阴(紫藤架、葡萄架YYDS!)。小姐姐们夏天就在屋里、廊下、树荫里,绣绣花、读读书、办办茶会。太阳最毒的时候?坚决不出去!防晒的最高境界,是让太阳找不到你!
你以为她们防晒只是为了美?Too simple!背后是赤裸裸的生存法则和文化密码!
“白=美+高贵”的千年铁律! “一白遮百丑”可不是说着玩的!在古代,“肤若凝脂”、“肌如白雪”是美女的顶级配置。白,不仅是美,更是身份! 意味着你不用下地干活,不用抛头露面,是“人上人”的象征。晒黑了?那等于自降身份,跟“粗使婆子”一个档次了!各种《女诫》《女儿经》都强调“妇容”要端庄洁净,防晒就是维护这张“脸面”的刚需!
研究完古代小姐姐们的防晒狠活,我陷入了沉思:
硬防晒才是yyds! 什么帽子墨镜防晒衣遮阳伞… 古人用生命实践出的“物理遮蔽”大法,到今天依然是防晒最有效、最根本的策略!科技在变,核心原理不变。
天然材料,真香! 葛麻的透气,芦荟冬瓜的舒缓,古人把天然材料的物性玩到了极致。在追求“成分党”、“纯净护肤”的今天,这些朴素的智慧依然闪闪发光。下次晒伤,试试老祖宗的芦荟大法?
防晒,从来不只是护肤! 它裹挟着审美焦虑、身份标识、社会规范。古代为了“白”和“藏”而防晒,今天我们又何尝没有新的“防晒焦虑”?看清背后的文化逻辑,也许能更理性地对待防晒这件事。
古人的“钞能力”玩法虽然夸张,但“空间遮蔽”的思路很妙! 尽量待在阴凉处,避开烈日高峰,这朴素的道理,古人懂,咱现代打工人更该懂!(老板,夏天能弹性上下班不?)
最后一句扎心总结: 当我们抱怨防晒霜黏腻、防晒衣闷热时,想想古代裹着粗布头巾在烈日下劳作的妇女,想想她们为了追求“白”而糊墙般的铅粉(有毒啊亲!)… 咱现在拥有的防晒条件和选择,真的幸福太多了!珍惜吧,朋友们!该涂涂,该挡挡,清爽健康地享受夏天,才是正经事!老祖宗的智慧可以借鉴,但铅粉这坑,咱就别踩了哈!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