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三千年建城史?证据在此

8月28日,“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该展览由北京市文物局联合房山区委、区政府共同主办。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展”系列的首展,其以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揭开了北京城市源头的壮阔历史。

展览开幕式

琉璃河遗址不仅是燕山南麓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更是国内发掘时间最长、规模最丰富、文化内涵最深厚的西周封国遗址。经过60余年持续考古,这里发掘出多重城垣、大型宫殿、完整墓葬区,并出土了建城铭文、甲骨文以及大量青铜器、漆木器、玉石器等珍贵文物。它不仅实证了西周分封制度,更将北京的建城史上推至三千多年前,被誉为“北京城之源”。2025年,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次专题展也成为十大新发现中首个系统展览。180件(套)展品里113件(套)是首次亮相,这样的“新文物密度”在首博近年展览中颇为罕见。

展览现场

《中国收藏》记者走进展厅发现,文物的摆放顺序本身就藏着巧思:入口处,首博镇馆之宝堇鼎庄重矗立,与展厅末端的牛头纹带盖伯钜鬲遥遥相望,仿佛跨越展线对话;堇鼎身旁,实证燕国始封地位的克盉与克罍并排陈列,再往后,作册奂鼎、作册奂卣、作册奂觯三件珍品齐聚。“作册奂”青铜器的铭文也揭示了本次展览的主题:“太保”指召公奭,“匽”指琉璃河遗址所在的燕,“墉”意为“筑城”。铭文大意为太保前来燕地筑城,在燕候宫举行宴飨并赏赐作册奂贝币,作册奂用此制作青铜器以祭祀父亲辛。这些青铜器内壁、器底、器盖都铸有铭文,其中“太保墉匽(燕)”一句出现7次,不仅证明了西周燕都的筑城者是太保召公,也印证了首都北京的建城史达到了三千年之久。

西周 堇鼎 首都博物馆藏

西周 牛头纹带盖伯钜鬲 首都博物馆藏

西周 克盉 首都博物馆藏

西周 克罍 首都博物馆藏

作册奂器组合及“太保墉匽(燕)”铭文

西周 作册奂鼎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

西周 作册奂卣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

西周 作册奂觯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

展览中最具趣味的,当属一对名为圉簋、伯鱼簋的青铜簋“兄弟”。圉簋是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老文物”,伯鱼簋则是2021年才重见天日,两件铜簋器型、纹饰相近。二者皆由簋身、簋盖两部分组成,圉簋身底部的铭文记载着伯鱼制作了这件青铜器。可簋盖内壁的铭文却画风一转,记载着周王在成周的典礼上把贝赐给圉,圉为此制作了这件青铜器。更巧的是,伯鱼簋的铭文恰好与它“反过来”,簋身底部说的是周王把贝赐给圉,圉为此制作了这件青铜器,簋盖内壁却说伯鱼是制造者。这看似矛盾的铭文,反而成了破解历史细节的钥匙。专家据铭文推断,这两件簋的盖、身在下葬时可能混淆了,而这一错就是三千年。

西周 圉簋 首都博物馆藏

西周 伯鱼簋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

除了珍贵文物,展览还以“封疆—营都—立制—保护”为主线,通过“受命北疆”“燕都肇建”“鼎天鬲地”“传承永续”四个单元,系统呈现遗址考古成果与保护实践。三维投影、数字沙盘、粒子投影等科技手段打造出沉浸式观展体验。此外,展览还特设“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公众投票区,邀请市民参与规划未来,推动考古成果转化为城市文化名片。同时配套推出文创展售区,精选房山非遗工艺品与创意设计产品,让观众把“带得走的文化”带回家。系列教育活动如“遇见伯钜鬲”等也将陆续开展,深入解读青铜铸造与礼乐文明,引导公众探寻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8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1

标签:历史   北京   证据   西周   铭文   青铜器   遗址   太保   博物   房山   北京市   首都   文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