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动不动就炸毛和威胁家长,不怪孩子,是家长缺乏边界感

这几天在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看到家长回应孩子的方式,真让我着急。

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无奈,跟家长说了一次又一次:

温和,坚定和非控制。

家长在心平气和的时候,也能听进去,但大部分时候就又回到了过去的教育方式。

要么完全控制,要么完全放水,失去规则与边界感。

眼见孩子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和任性,完全不管家长说什么,做什么,全凭我想怎样就怎样。

跟家长说,要跟孩子商量一下规则,商量一下手机的使用。

家长领悟到的意思是这样的:

今晚就把手机抢过来。也质疑孩子肯定会不依不饶,跟孩子又打不过,还怕抢不动。

我的天啊。商量的意思不是坐下来好好聊一个大家都能折中的方案,咋就上手开始抢了呢?

如果商量不通,孩子拒不配合,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孩子没有YY的,但要死要活的,闹个不停,家长先冷处理,情感上能理解孩子,但规则就是规则,不能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如果孩子的诉求是,我想怎样就怎样,凭什么管?那就干脆没得玩。

这时候孩子的闹腾一般就是任性,是过去的过度满足让孩子变得嚣张跋扈和任性。

如果是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就不能硬碰硬,要冷处理。不争,不吵,不打,不骂,不抢,好好说话,但不允许的坚决不允许。

第二种情况,孩子已经YY很严重,要死要活的。家长就先暂停规则,先保证孩子的安全。

一般对严重情绪问题的孩子,大脑已经不受理智的控制,情绪主导一切,而且负情绪爆发时,很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

像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先睁只眼闭只眼,先给孩子一点空间,让孩子缓一缓。

排斥严重情绪问题,还很任性和容易炸毛,疯狂拿捏和威胁父母的孩子,原因神奇的相似,那就是:

嘴硬心软的家长,动不动就甩很硬气的话,但往往到事上就轻易妥协。

孩子只要一拿不上学,不学习,离家出走,不认父母,发脾气,不吃饭或说自己活不下去等理由威胁父母。

就很容易激发家长的恐惧与担心,为了能让孩子不做嘴上说的这些傻事,家长全盘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发现,你轻易满足孩子第一次威胁,很自然就来了第二次,第三次,接下来就是无数次这样的场景。

这样过度满足和缺乏边界感之后,孩子接收到的一个信号是:

我想要满足自己,就要跟家长无理取闹,就只能一次次威胁和吓唬父母。

结果就是孩子愈发任性,根本对父母没有任何敬畏,父母说的话嘴上说听,一出门全忘记了。

反正孩子能有各种办法来应付和耍赖,父母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如果不合理,就大闹和发脾气,就各种威胁都上一遍。

父母就很容易败下来,孩子不遵守的事情,就轻飘飘一句:要你管,我想怎样就怎样。

家长非常生气,觉得这孩子太不像话了,完全失控了,对孩子各种怨气和心塞。

但家长不知道想过这一个问题没:

孩子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这个极度任性的样子?

外界的影响是一方面,孩子遇到品行不好的朋友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家长先丧失了自己的边界感。

刚开始家长试图用控制和武力威胁的方式,来纠正,唠叨和指责孩子。

后来这种方法不管用又引起孩子激烈抵抗后,家长就开始换另一种方式,完全姑息,完全允许,完全满足。

温和的沟通完全没有,上来就是评判,指责和批评以及教孩子怎么做事。

坚定也完全没有,家长的坚定只存在于想法,一到跟孩子交锋的时候,就被孩子的威胁,恐吓和发脾气完全吓退而妥协。

家长担心孩子万一真不上学怎么办?孩子真离家出走怎么办?孩子真饿坏了怎么办?孩子气坏了,心情不好怎么办?

非控制更是不存在的,一言不合就断网,断电,抢手机,你不听我的就用强,但强不过30分钟,就又一次妥协了,因为强制不了。

任性的孩子都是被家长惯出来的,这句话听着有点刺耳,但却是实情啊。

不管家长有多少理由,但任性就是从一次又一次妥协与纵容中养成的。不能怪孩子,这是父母变相教会孩子的生存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育儿   家长   孩子   青春期   边界   毛和威   父母   任性   规则   方式   情绪   冷处理   要死要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