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总觉得历史像在循环播放。几百年前,清朝刚稳住脚跟,就想着怎么把台湾拉回来,当时的康熙小皇帝年纪轻轻,却挺有耐心,先试着谈和,没想到对面的郑经不买账,还越要越过分,非要搞什么独立王国。

台湾那时候不是没人管,荷兰人从1624年就开始占着那儿,当成他们的殖民地。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兵过来,建城堡,收税,逼着当地人干活,日子过得苦哈哈的。一直到1661年,郑成功带着队伍从金门杀过去。他集了两万多兵,上百艘船,4月份出发,直奔热兰遮城。郑军先拿下外围据点,然后围城九个月,用炮轰,用地道挖,荷兰人扛不住了,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荷兰人滚蛋了,台湾算回到了中国人手里。

郑成功接手后,没闲着。他设了承天府,分两个县,天兴和万年,照着大陆的模式管事儿。军队转去开荒,种地,修水渠,引大陆人过来帮忙。还建学校,办孔庙,教书育人。短短时间,台湾从乱糟糟的殖民地,变成有点样子的地方,人口也多了起来。可惜郑成功没享几天福,1662年6月23日就病死了,才39岁。死因有说是劳累过度,也有说是听到明朝最后皇帝被杀的消息,气坏了身子。

郑成功一走,家里乱套了。他的弟弟郑袭想接班,在台湾拉帮结派,黄昭、萧拱辰这些将领支持他,说郑袭靠谱。郑成功长子郑经呢?之前有段丑事儿,他跟弟弟的奶妈搞一起,还生了孩子,这在当时是大忌,郑成功气得要杀他,好在手下人手软,只杀了奶妈和孩子,郑经捡了条命。但这事儿让郑经名声臭了,很多人不服他。
郑经那时在厦门守着,听说叔叔要上位,急眼了。拉上周全斌这些哥们儿,带兵杀回台湾。1662年11月,到澎湖谈不拢,就直接登陆打。黄昭带兵挡,中箭死了,部队散了。郑经冲进安平城,抓了萧拱辰他们,杀了了事,把郑袭关到厦门。郑经坐稳了位子,可代价大,金门厦门的兵调走,清军捡漏,全占了。郑氏这下子元气伤了,本来就势单力薄,现在更难了。

清朝那边,刚入关没多久,康熙1661年登基,才8岁,辅臣帮着管。国内乱子多,三藩那些王爷手握重兵,随时可能闹事儿。清廷对台湾,不想硬来,兵力不够,海战也不熟。先试招抚,从1662年起,派人去厦门谈。耿继茂、李率泰这些大员,派王维明他们带话:归顺吧,留着你们地位、钱财,还能管台湾事儿。条件挺宽松的,康熙想省事儿,统一不流血最好。

郑经刚上台,地位不稳,表面上谈,实际拖。他提了个条件:照朝鲜例办。啥意思?朝鲜是清朝藩属,称臣交贡,但不剃头,不换衣服,内部自己管。郑经想台湾也这样,名义上认清,实际独立王国。
清廷一听,不行啊,台湾是中国地盘,朝鲜是外国,怎么能一样?康熙批了:郑经是中国人,台湾是中国领土,绝不许。谈判卡那儿了,1663到1664年,来回拉锯,郑经还加码,要免税,要军权。清使耐心解释,统一好,大家贸易通,安全有保障,可郑经就咬着不松口。
清廷没辙,继续派人。1667到1669年,又两次去谈。康熙八年,重臣入闽主持,允郑氏世守台湾,但得剃发易服。郑经还是那套,不剃头,称臣贡就好。康熙火了,直接拒了。郑经这家伙,不止拖,还公开说台湾是他地盘,不想臣服清朝。他一边谈,一边在台湾建堡,造船,练兵,准备打持久战。清廷见和平难成,开始备战,造船,训水师,选将领。
1673年,三藩闹起来了。吴三桂在云南起兵,耿精忠在福建响应,尚之信在广东跟上。耿精忠邀郑经帮忙,郑经一看机会来了。1674年5月,带一万兵,百艘船,从台湾杀到厦门。占了海澄、同安,向耿要漳州泉州。耿先答应,后翻脸,说郑兵少,不值。郑经气坏了,直接打,1675年初,刘国轩败了耿军,耿只好以枫亭分界,北耿南郑。
郑经没停,南下打尚之信,两次赢,占潮州,势力最大时控制福建广东沿海好些地方。可好景短,1676年5月,耿调兵北上,郑经买通刘应麟,占汀州。耿怒了,回师打郑。俩人内斗,清军从浙江南下,破仙霞关,拿福州。耿腹背受敌,1676年12月降清。郑经没了缓冲,直面清军。派三万打福州,乌龙江一仗,败给八旗骑兵,地盘一个个丢。1680年1月,郑经灰头土脸回台湾,船兵损一大半。

三藩平了,康熙又试和谈。从1676到1678年,条件更松:剃发称臣,台湾自治,郑家优待。郑经呢?还是要照朝鲜例,说台湾隔海,管不着,不愿臣服。康熙失望透了,郑经没诚意,就想分裂。没辙,康熙下决心武统。1681年,任命施琅当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原来跟郑成功,后闹翻投清,对台湾熟得很。施琅上任,修船几百,练兵两万,探情报。

郑经这时候撑不住了,1681年3月17日,在台湾病死。儿子郑克塽接班,才12岁,冯锡范掌权,内部乱。1683年6月14日,施琅从铜山出发,7月16日到澎湖,打刘国轩。第一次没成,施琅分三路:陈蟒东攻鸡笼屿四澳屿,董义西攻牛心湾,施琅中主攻妈宫澳。7月22日,总攻,用梅花阵,五船一组,借南风轰。郑船烧了不少,刘国轩跑回台湾。

澎湖丢了,郑氏慌了。郑克塽听刘国轩劝,决定降。1683年9月5日,派人送降书,10月3日正式归顺。施琅8月13日登陆鹿耳门,当地人迎着。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福建,派官管,鼓励开垦,建路修港,农业贸易起来。郑克塽去北京,封海澄公,后来死那儿。施琅封靖海侯。台湾就这么统一了,促进两岸来往。
清廷从头到尾想和平,派人谈了十几年,条件一让再让。郑经呢?从拖延到拒绝,到要独立,步步紧逼。结果呢?参与叛乱,扩张一时,败得更快。历史这东西,总告诉人,分裂没好下场。康熙的策略,先礼后兵,挺务实。
统一不是空话,得有诚意。郑经那路子,走不通,早晚碰壁。想想那些年,清廷为啥不直接打?因为内乱多,兵力散。郑经为啥非要独立?势力小,怕被吞。可他选的路,害了手下人,也耽误了台湾发展。

历史相似的地方,就在于总有人想走老路,得寸进尺。清廷的经验,和战结合,先给机会,不行再动真格。郑经的下场,提醒后人,别为一己私心,赌上大局。两岸本一家,早点统一,好事儿多。想想那些谈判,清使来回跑,带诏书礼物,郑经却一推再推。结果,武统花了清廷不少银子,但统一了,值。施琅打澎湖,战术精,借风用阵,郑军溃不成军。这仗打完,台湾人心向稳。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