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王之宝”正在省博展出 朱檀的“荒唐史”耐人寻味

“鲁王之宝——明朱檀墓珍藏”是山东博物馆2025年度重磅展览之一,已经“重装升级”后盛大启幕。说这个展览“盛大”,一点也没有夸张的意思,展览精选了682件(套)文物,涵盖金器、玉器、服饰、漆器等多个品类,包括九旒冕、九缝皮弁、镶宝石金带饰、天风海涛琴等精美文物,展出文物数量、规模、规格均前所未有,另外还有与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九旒冕形制一致的纸冕、果核珊瑚帽珠、交领短袖黄绫袍、交领窄袖黄缎袍等多件珍贵藏品均为首次展出。

“鲁王之宝——明朱檀墓珍藏”展览现场

金玉琳琅,气势恢宏,展厅正中央的那个庞大的“仪仗队”,和展柜中一件件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甚至“珍宝们”如何一件件装进箱子里的过程,都有数字化的精彩呈现。毫无疑问,展览“生动呈现了明代初期亲王的生活样貌”,“对于了解明代历史、研究明代社会文化均有重要意义”。

展厅中的仪仗俑群

不过徜徉展厅,不免想起文物背后的那段历史。满目金玉之色,竟在心里慢慢生出一种荒唐乃至荒谬色彩。

“鲁王之宝”出土于朱檀墓,朱檀墓也叫鲁荒王陵。朱檀之所以叫“荒王”,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朱檀之父为朱元璋,母是郭宁妃。郭宁妃备受朱元璋宠爱,在马皇后、李淑妃之后,任“摄六宫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郭宁妃生下朱檀。虽已是自己的第十个儿子,但朱元璋依然非常宠爱他。《明史》载,朱檀“生两月而封,十八年就藩兖州”,说的是朱檀刚出生两个月就被封为鲁王,可见朱元璋有多喜欢这个儿子。由于被封时年纪幼小,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檀15岁时才到兖州就藩。身为王子,按理说,朱檀即使做不出什么惊天伟业,也会过一辈子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但命运却跟他开起了玩笑。《明史》载,朱檀一开始“好文礼士,善诗歌”,但没过几年,“饵金石药,毒发伤目”,以至于“帝恶之,二十二年薨,谥曰荒”。也就是说,朱檀本来礼贤下士、博学多识,在诗歌方面很有天赋,深受朱元璋的喜爱。但后来却因服用仙丹,导致双目失明,仅活到十九岁就死了。朱元璋闻讯之后,非常愤怒,认为他的行径非常荒唐,所以就赠给了他“荒”这样一个极具贬义的谥号。

镶宝石金带饰

天风海涛琴

朱檀虽“荒”,却丝毫不影响其生活之“豪奢”。展厅里的那些文物就是明证。为何如此?道理很简单,他是皇帝的儿子。很多人也许会想,老爹打下江山,儿子荣华富贵,这不是应该的吗?但事情还没有这么简单。据张宏杰《简读中国史》,朱元璋为了让他的子孙后代们充分享受幸福,特意规定皇族不能从事任何职业。每一个皇族后代都由国家养起来。由于不能从事任何社会职业,皇族们增加收入只有一个渠道,那就是多生孩子,每多生一个孩子,国家就按等级多发放一份俸禄。所谓“宗室年生十岁即受封支禄。如生一镇国将军,即得禄千石;生十将军,则得禄万石矣。……利禄之厚如此,于是莫不广收妾媵,以图则百斯男”。比如大明弘治五年(1492)底,山西巡抚杨澄筹向皇帝汇报了一个消息: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生育纪录,截至这一年的8月,他已生育子女共94人。而朱钟镒“生育冠军”的称号不久之后就被他的一位后代,也就是另一位庆成王所夺取。这位庆成王光儿子就多达100余人,以致出现了这样的尴尬场面:每次节庆家庭聚餐,同胞兄弟们见面,都要先由人介绍一番,否则彼此都不认识。

皇族们的俸禄当然都来自百姓的税收。张宏杰写道,从明代中期开始,各省的长官发现,他们全省的财政收入,已经不够供养居住在本省的皇族。比如山西省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为152万石,而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的俸禄是312万石。河南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而需要供应给王爷的是192万石。“借令全输,已不足供禄米之半。”因此,这些皇族的存在,对百姓来说是不折不扣的灾难。

问题还不仅仅在于经济的负担,任宝祯著《山东封疆大吏》书中第一篇《明季山东巡抚与济南德王府》中这样写道:“自明成化三年(1467)第一代德王朱见潾建德王府开始,到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清兵入关,攻陷济南府,德王朱由枢被抓,先后有五代世袭德王居住在这里,时间长达172年。世代德王们终日沉溺在声色犬马之中,朝朝宴舞,日日笙歌,享尽了人间的富贵荣华。”更为严重的是,德王府虽然是明政权统治机构在山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按照明制,德王只是安抚尊容,不得参与和干预当地的行政管理。“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德王府对所在地区的社会生活仍有极大的影响。它不但像一个肿瘤毒化着所在地区的风气,而且使所在地区的经济受到巨大损害,成为济南府最大的贵族地主。它不仅拥有分散在各县的田庄,而且济南府城的商税也奉朝廷命令全部由王府截留。更为甚者,王府还借其权威,占领官田和招致依附农户,王府所拥有的田庄和

农户日益增多,但济南一地的赋役却不减少,王府不予负担,于是朝廷固定的赋役就由其他农户分担,更使百姓困苦不堪。”在文章中,任宝祯还通过对“德王府军校围攻济南府事件”“德王府霸占白云湖事件”等的详细叙述,充分呈现了德王府的蛮霸和贪婪。

几年前我曾到邹城市东北12公里处的九龙山南麓寻访鲁荒王陵,见识过墓地庞大的规模,也领受了烈日炎炎下深入崖洞墓室时刻骨的阴冷。在鲁荒王陵管理所,我还了解到了有关考古发掘的另一段故事。

鲁荒王陵的发掘,还是在“文革”期间。1970年春,山东博物馆、邹县文管所和驻邹部队联合对荒王陵进行发掘。当时的背景有两个:一是在“文革”初期掀起的“讨孔运动”中,在曲阜、邹县一带的汉鲁王墓和明鲁王墓先后遭盗掘,戈妃墓已完全被盗。为落实周恩来总理关于保护“三孔”文物的批示,趁整理“三孔”文物的机会,对荒王陵进行发掘;二是当时正值中苏珍宝岛事件不久,战备紧张,按照“深挖洞,广积粮”的精神,地下古墓发掘后可作战备工程。

鲁荒王陵地宫入口

考古发掘困难重重。考古人员先是开挖了一条20多米的深洞,由于塌方,又改为开方挖掘,在墓上方挖出一个25米见方的大坑。因封土坚硬,封门墙砖全部用灰浆灌注,加上坑底积水,工程进度很慢。于是又动员和征调了近200名民工和所谓的“地、富、反、坏分子”,昼夜施工。至8月初,已挖了25米深,正当打开墓门之时,下雨发生塌方,向下埋了10余米深,发掘工作被迫停止。当年10月份继续发掘,12月初打开墓门,由于墓内常年积水,地上是一层厚厚的淤泥,很多木俑粘贴在券顶上部,棺、椁分离,墓室内器物比较凌乱,但没有发现任何盗扰迹象,各类文物保存完好。至1977年1月下旬,墓室清理工作基本结束,文物装运至省博物馆保存,然后封闭了墓门,直到1988年重新对外开放。

因为“建制早、规模大”等不同于其他王陵的众多特点,鲁荒王陵被誉为“明代亲王第一陵”。按照考古专家的说法,“明代王陵寝是我国历史上陵寝文化发展的一个顶峰,它的建造与选址包括了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政治、军事、艺术等诸多因素。而明鲁王陵作为明代亲王陵的杰出代表,具有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和保存较为完整的特点。它展现了陵寝与堪舆文化的完美结合,反映出了中国陵寝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没有人否认这样的考古发掘意义,就像没有人否认陈列在博物馆里这些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只是,对文物的赞美和对权势的崇拜是两回事,琳琅文物背后的历史也理应为我们所知晓。当认识到很多时候都是“金玉其外,荒唐其中”,我们欣赏文物时的视野,也会更宽广一些吧。 (来源: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钱欢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7

标签:历史   耐人寻味   荒唐   文物   王府   皇族   明代   济南   山东   田庄   陵寝   俸禄   墓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