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头上的普京开口爆粗,欧盟不语,只是一味对其制裁。
在5月13日公开会议上,普京一改往日“冷面沙皇”的形象。
脱口而出一句粗俗的“蠢货”,骂得不是别人,正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紧盯俄罗斯不放的欧盟。
但着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在这番爆言之后不到24小时,欧盟官宣第17轮对俄制裁。
连带着普京身边最亲密的企业、科技圈也统统“进黑名单”。
普京为什么突然失控?欧盟这轮制裁又在搞什么幺蛾子?别急,咱们一条条捋清楚。
事情还得从两天前说起。
5月13日,在一次俄国内部经济安全会议上。
普京面对镜头当场发飙:“这些蠢货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随即补了一句“请原谅我的措辞”,可场面早已尬到了极点。
愤怒的刺激点就在于,制裁的预期、筹备,以及其对俄罗斯核心科技与能源系统的“锁喉趋势”。
而欧盟对其第17轮的制裁如约而至。
2025年5月14日欧盟正式发布的草案,这轮制裁重点覆盖三个领域:
高端技术出口封锁:包括AI芯片、卫星元器件在内的数十种高敏产品禁售俄罗斯;
能源产业金融封锁再升级:俄罗斯几大能源巨头及高管被纳入“新黑名单”;
“反制裁规避”机制上线:任何第三国企业如被怀疑帮助俄方绕过禁令,一律连坐封杀。
其实,欧盟在俄乌冲突初期,并未表现出如此激进立场。
制裁“雷声大雨点小”的风评一度流行。
但第17轮制裁突然雷厉风行,明显是有“外力推手”和“内压挤兑”。
连斯基曾公开喊话,欧盟不能一边制裁一边做俄生意。
呼吁欧盟进行多轮制裁。
本是抱怨,却意外推动了欧盟内部鹰派力量的集中发声。
不动手,被讽“懦弱”,动手,又怕自损。
制裁落地,欧盟是“骑虎难下”的结果,但代价也开始浮现。
既然西方亮刀了,那克里姆林宫也不装了:
向东方加速靠拢:中印成俄经济“新肺”
根据俄联邦海关总署数据,截至2025年5月初,中俄双边贸易总额同比增长29%,印度对俄能源采购翻倍。
普京直接放话:“西边要疯,那我只好往东走。”
天然气成武器,小国先“中招”。
5月10日,俄方宣布暂停对保加利亚、摩尔多瓦的天然气供应。
这并非全面断供,而是“敲山震虎”,意图给欧盟内部带来分裂压力。
“芯片自主”计划高调启动:嘴硬还是破釜沉舟?
所谓“斯瓦哈计划”,旨在3年内实现70%关键芯片自研自产。
尽管技术界普遍质疑“缺基础设施+缺人才”,但俄政府宣传却大张旗鼓,不容唱衰。
欧盟制裁的“副作用”也不小。
德国、意大利重工业哀鸿遍野:西门子2025年一季度营收下滑9%,订单锐减;
保加利亚、斯洛伐克能源焦虑爆表:俄气断供,美气顶上,价格暴涨三成;
法国左右翼内斗加剧:有人批“制裁损己利俄”,有人喊“跟美国绑得太死”。
外表统一,实则暗流汹涌。
所谓“团结抗俄”,更像是一种被局势推着走的“被动一致”。
面对西方制裁与普京的暴怒,中国表现得像“清风拂山岗”。
普京“爆粗”当天,中国外交部回应简短:“希望有关方面保持冷静克制,为局势降温。”
既不站队,也不模糊立场。
与此同时,中国稳步推进以下动作:
中俄边贸走廊通道全面升级,黑龙江口岸延长运营时间、海关通关提速;
推动人民币结算扩大至更多俄货品类,摆脱美元依赖;
加强“中立调停”话语输出:“中国不选边、只护稳”。
像一个围棋高手,每一步不急不躁,但都在抢占实地。
从现在的局势看,俄欧关系已经到了“临界点”,再下一步就是真刀真枪的经济对抗。
欧盟会全面禁运俄天然气吗? 不敢,怕能源危机反噬本国;
俄罗斯真能自研芯片撑起军工? 可能性极低,但普京会强撑形象;
乌克兰会不会成为“被谈判”的筹码? 这是西方最后的灵活点。
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对抗。
只能看谁更能耗、谁更能忍、谁更不怕流血流汗。
普京的一句粗口,吼出了被围猎的愤怒,也吼出了地缘政治的高压现实。
欧盟的这一轮制裁,虽看似雷厉风行,却也埋下内部分裂的种子。
在美欧、俄欧、中立者之间,每一次动手背后,都牵扯着资源分配、话语权博弈与战略耐力。
谁能笑到最后?不是最强的那一方,而是最稳、最清醒、最不冲动的那一个。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