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30年呼吸科医生:戒烟屡败?不是你意志力差,而是方法不对

前段时间,马尔代夫“世代禁烟令”引发广泛关注——该国明确200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者,终生不得购买、使用烟草制品,成为全球唯一推行该政策的国家,也让“戒烟”话题在冬季再度热议。

烟民的现实困惑随之凸显:“反复戒烟反复破功,难道只能一直抽?”“家人孩子受二手烟困扰,除了躲阳台还有办法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专访了从业30年的西安大兴医院渭水园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史皆然。他见多了吸烟诱发呼吸道疾病的案例,深知烟民戒烟的挣扎,坦言戒烟不必硬求“一刀切”,先“控”后“戒”的折中方案,能降低执行难度,让戒烟更稳更易成。

为啥会“离不开”烟?

从尝试到依赖的隐形陷阱

问:很多人从青春期抽到中年,最开始都是怎么和香烟结缘的?

史皆然:我问过不少人,答案特别有共鸣。青春期跟着同学模仿、初为人父深夜躲阳台解压、考研/工作压力大靠抽烟提神、干销售为了融入圈子硬学,甚至听说“抽烟能减肥”才尝试……再加上影视剧里抽烟的角色总显得潇洒迷人,社交场合递根烟能快速拉近距离,“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的说法又广为流传,这些场景都让香烟慢慢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本质上,是烟草里的尼古丁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带来的短暂欣快感让人欲罢不能,而健康代价往往被忽略了。

吸烟的“利”与“弊”

医生戳破真相

问:不少烟民觉得“抽烟能提神、促社交”,您认可这些“好处”吗?

史皆然:中国吸烟人数超3亿,是全球最大吸烟人群。烟民口中的“好处”,比如提神、缓解压力、方便社交,其实都是尼古丁带来的短暂效果。但这些“吞云之利”,在医生眼里实在微不足道,反而“吐雾之弊”多到数不清。

问:吸烟具体有哪些危害?不只是伤肺吧?

史皆然:首先是经济账,一天30元左右,一年1万元,十年就是10万元,不少人花费甚至远超这个数;其次是社交影响,公共场合吸烟会影响他人感受、破坏公共环境,“送烟”“递烟”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人情负担;最关键的是健康危害,二手烟对老人、孩子的伤害不亚于一手烟,而香烟从烟丝、过滤嘴到烟纸、添加剂,燃烧后会产生尼古丁、化学毒物、重金属等多种毒素,叠加起来危害极大。

问:这些毒素会影响身体哪些部位?

史皆然:从头到脚、从细胞到器官系统都逃不开——肺、气管支气管首当其冲,心血管、消化系统、免疫系统都会受影响,还会增加患癌风险,甚至皮肤状态都会变差。我见过不少吸烟多年的患者,肺部CT上的病变区域触目惊心,都是长期吸烟的痕迹。

图中黑色病变为吸烟造成的病变。该患者吸烟40年,20支/天,确诊肺炎性结节

问:家里有老人和小孩,除了不在室内吸烟,还有更有效的防二手烟方法吗?

史皆然:没有“更优解”,物理隔离是最实在的——要么去室外吸烟,要么在厨房开着抽油烟机、阳台等通风好的地方抽,尽量减少烟雾在室内停留的时间。对老人和孩子来说,任何程度的烟草暴露都有伤害,能少接触一点是一点。

戒不掉、不想戒?

先搞懂“科学控烟”

问:很多人戒烟总失败,是意志力不够吗?

史皆然:不全是。戒烟难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生理+心理依赖,尼古丁成瘾性强,大脑会一直惦记那股欣快感;二是环境影响,身边有人递烟、烟容易买到,诱惑太多。还有人说“等抽完这包再戒”,本质上还是没真正下定决心。当然也有例外,我见过一位患者,怀疑肺癌时吓得当场戒烟,可见强烈的健康刺激也能成为戒烟动力,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这种契机。

问:用电子烟替代香烟,真的能戒烟或“减害”吗?

史皆然:电子烟可以作为短暂替代品,但它是新事物,长期危害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数据支撑,所谓“减害”可能只是一种错觉,不建议作为首选方案。

问:烟瘾突然上来时,除了硬扛还有啥快速缓解的办法?

史皆然:核心是“用其他事占住注意力”——比如跑步,运动能释放多巴胺,替代吸烟的欣快感,跑一圈不够就跑两圈;或者手里夹根笔、吃点零食,把“想抽烟”的念头转移掉,撑过那几分钟,烟瘾就会慢慢降下来。

问:女性烟民爱选低焦油、细支烟,是不是危害更小?

史皆然:程度上确实会轻一点,但“危害存在”的本质没变,不要觉得选了这类烟就可以放心抽。

问:市面上的戒烟贴、口香糖、药物,哪种成功率最高?

史皆然:这些产品都含有一定尼古丁,对辅助戒烟有帮助,但目前没有对比数据能说哪种成功率最高,关键还是看个人适配度和坚持度。

问:多次戒烟失败的人,您有具体的控烟建议吗?

史皆然:如果实在戒不掉,不如先从“科学控烟”起步,这是更易坚持的折中方案:

戒烟后痰多、体重涨?

这不是“后遗症”,是身体在修复!

问:网上说“突然戒烟会生病”,有人戒烟后咳嗽、失眠、体重增加,这些正常吗?该怎么应对?

史皆然:这些都是正常反应,反而说明身体在恢复!比如咳痰增多,是因为吸烟时被破坏的气道纤毛(像“刷子”一样清扫分泌物)重新长出来了,摆动能力恢复后,会把肺部堆积的分泌物排出来,这是肺功能好转的信号;烦躁、失眠多和“想抽烟”的心理依赖有关;体重增加则是有些人用吃东西替代吸烟,填补内心空虚。应对方法很简单:坚持控烟、多运动、转移注意力,慢慢身体就会全面恢复,这些不适也会消失。

史皆然主任的“取舍之道”很实在,戒烟不必追求“一步到位”,从减少吸烟量、做好防护开始,让身体先适应“少烟”状态,反而更易走向最终的戒烟目标。

对烟民来说,控烟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更是对家人的保护。至于如何选择,终究是见仁见智,不妨结合自身情况慢慢斟酌。


来源:西安大兴医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0

标签:养生   意志   呼吸   医生   方法   烟民   尼古丁   欣快   香烟   二手   身体   社交   提神   毒素   大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