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并非孤立的凯歌,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光辉篇章,与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紧密相连,共同构筑了人类正义战胜邪恶的宏大史诗。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华民族是任何敌人都无法征服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凝聚全民族意志、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深层力量。上海,这座英雄之城,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起不屈脊梁。从“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烽火,到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孤勇;从志士仁人秘密传递情报、组织救亡运动,到普通市民自发支援前线,浦江两岸的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城市的英勇与担当,成为全民族抗战洪流中激昂的一章。同济大学在战火中六次迁校、辗转万里,坚持育人救国、科研报国,其颠沛流离的办学历程,正是中国知识分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在苦难中坚守文化、矢志救亡图存的生动缩影。
发扬伟大抗战精神,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立足高起点、高水平、高产出,在大历史观指引下深化抗日战争研究。我们应树立大历史观,将中国抗战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背景中考量,揭示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作用、巨大牺牲对全球战局的重大影响,阐明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相互支援的历史逻辑。为此,要大力发掘、整理各类抗战档案、史料,夯实研究基础,鼓励多学科方法运用,推动多维度深度融合与理论创新,构建更立体的中国抗战史叙事。
第二,充分“育人、育德、育英才”,挖掘并发挥伟大抗战精神的动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我们必须将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转化为强大精神力量,推动自我革命,弘扬伟大精神,实施伟大工程。
第三,坚持自信自立自主,将抗日战争研究成果融入教材建设。国家教材委员会重视将包括抗战史在内的各类历史,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教材体系。在教材建设中,要用真实感人的历史细节和英雄事迹,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青少年的志气、骨气、底气,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作者为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全文链接:
永不磨灭!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原标题:《王荣华 | 以抗战研究成果,增强青少年的志气、骨气、底气》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于颖
来源:作者:王荣华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