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阳如血,泼洒在四川广元旺苍县,黄洋镇那块斑驳的蒙氏碑记上。石质粗粝,铭文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但“蒙顺”、“蒙元亨”、“蒙应瑞”这几个名字,依然倔强地凸起着,像他们曾经行走在这条古道上的脊梁。指尖拂过冰凉的刻痕,仿佛能触到三百多年前的烟尘,那是一部交织着商业版图与军事传奇的阆苑史诗,在米仓道与金牛道的险隘之间,徐徐展开。



一、 商戎起阆苑
故事的核心,在四川川北重镇保宁府阆中城。这嘉陵江畔的千年古城,不仅是扼守蜀北的军事重镇,更是舟车辐辏的商业枢纽。蒙氏一族,便是在此崛起的传奇。
蒙顺,康熙六十年秋天,由商人蜕变成大将军,与儿子蒙元亨,孙子蒙应瑞同时拜将时,赐名,善宇,是家族的奠基者。他并非单纯的商人,更像是乱世中应运而生的豪杰。
清初,蜀地初定,百废待兴。他敏锐地抓住了朝廷“湖广填四川”移民潮带来的机遇,以阆中为基地,组织起一支庞大的商队。他们贩运的,是川中紧缺的盐铁、布匹,也是出川外销的蜀锦、丝绸、陶瓷、茶叶、药材、以及保宁醋等。
商业的脉络,依赖于交通的命脉。蒙顺的目光,投向了家族赖以生存的两条重要古道:
· 米仓道,险中求富。 从旺苍东河镇北上,深入米仓山腹地。这条路,是捷径,也是险途。密林深涧,悬崖栈道,马帮的铃声在空谷中回响,伴随着背夫们沉重的喘息。三国时张鲁由此退守,诸葛亮曾借此用兵,每一块阶石都浸透着历史的重量。对蒙家而言,这里是利润最丰厚的私盐通道,是与陕南、鄂北商帮秘密接头的舞台,每一步都踏在刀刃上。
· 金牛道,大道通衢。 从昭化古城向北,直通汉中、长安。此道开阔,却非坦途。官卡林立,税吏如虎,更是兵家必争之地。秦灭蜀的五石牛传说犹在耳边,蒙家的商旗要在此飘扬,需要的不仅是金银,更是打点各方的智慧与魄力。
蒙顺善宇君,以其过人胆识与诚信,在这两道之间,为天下商帮川陕蒙家商帮杀出了一条血路,积累了惊人的财富,也赢得了几十年后的“一门三元大将军二皇商”中首屈一指的民间声望。



二、 亨通拓疆图
蒙顺之子,蒙元亨,继承了父亲的商业帝国,并将其推向顶峰。他更像一个精明的战略家,将蒙家的商业网络编织得更加精密广袤。
在他的时代,蒙家商帮的足迹已不限于川陕。通过米仓道接入汉水水系,通过金牛道连通关中平原,他们的商货远达湖广、江南,甚至利用边茶贸易,将触角伸向了西北。蒙元亨深谙“商政一体”之道,他积极结交地方官吏,甚至为清军平定地方叛乱提供后勤支持,以“商”养“戎”,又以“戎”护“商”。
在昭化的税卡前,他能以三寸不烂之舌,为车队争得最优惠的税率;在旺苍的密林里,他也能指挥护卫,击退来袭的山匪。他的名帖,在成都的官署和汉中的商号里,同样管用。蒙元亨的时代,是蒙家将商业与武力结合得最紧密,也是家族势力最为煊赫的时期。



三、 瑞兆镇山河
到了蒙应瑞,字兆麟,蒙家的传奇达到了巅峰,并最终完成了从“商帮”到“将门”的华丽转身。
蒙应瑞自幼习文练武,不仅精通商道,更深谙韬略。在康熙末年平定准噶尔之乱的浩大背景下,这位出身商贾之家的奇才,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他或许是以巨万家资“报效军需”,或许是以熟悉西北情势被征召入军,最终因军功卓著,被康熙帝特旨钦封为“武显将军”。
这是一次身份的彻底蜕变。曾经的商帮少主,披上了将军的铠甲。他镇守的要塞,可能就在金牛道通往汉中的咽喉处,也可能在米仓道北端的战略节点上。他守护的,不再仅仅是蒙家的商队,而是帝国的疆土与一方百姓的安宁。
从阆中城的账房,到西北的沙场,再到边关的烽火台,蒙应瑞的人生轨迹,完美诠释了“商戎”二字。他既是蒙家商业帝国的继承者,更是这个家族融入国家叙事,以军功换取最高荣耀的完成者。



四、黄洋镇蒙氏碑记的见证
风过黄洋镇,古道已寂寥。那块蒙氏碑记,是这段传奇最后的守望者。它见证了一个家族如何凭借勇气与智慧,在米仓道的险峻与金牛道的恢宏之间,驾驭商业的洪流;又如何顺应时势,从行商坐贾到拜将守土,将家族的命运深深镌刻进古蜀道的青石脉络里。
如今,2024年“名家走蜀道”的足迹踏过这里的山水之间,是否有学者文人们从荒烟蔓草间,还能重新拼凑起那段天下商帮与将军世家的辉煌记忆。川陕阆中蒙家将的故事,它早已不仅仅是蒙氏一族的族谱荣光,更是古蜀道上今广元与南充或巴中历史长河中,一段关于生存、财富、权力与忠诚的,荡气回肠的川北道上的阆苑传奇。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