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历史不可忘却》(外二首)‖朱佐芳

历史不可忘却(外二首)

朱佐芳

听二老爷讲抗战故事

十四年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

在历史的天空回荡

苦难和英勇不屈淬炼出的永恒光辉

照亮,一个民族不屈的容颜

山河破碎时最后的吼声,在华夏大地

撞击出愤怒的雷电

这是八十年前胜利者的泪水

穿越血雨腥风的硝烟,铸就的一座民族丰碑

抗日战争的脉络,被烙下铁蹄印记

月光碎成扬子江畔的霜花

母亲胸膛残留的刺刀缺口

涌出三十万朵未命名的寒凉——

我看见孤单战白雪的杨靖宇胃中棉絮生出根须

在冻土下倔强地织就成星图

赵一曼遗落的钢笔

在黑土地孕育出巾帼不让须眉坚韧精神——

硝烟里每一粒倔强的火种

都在长夜尽头,举起破晓的旗帜

当号角漫过宛平残损的城墙

多少姓名,在烽烟中站成了碑林

太行山的弹片嵌入民族脊骨

台儿庄的刃卷迸裂出雷霆

而密林深处,抗联战士的枪膛

正用沉寂酝酿不朽传奇

此刻八十个峥嵘岁月,从丰碑上流过

我抚摸英雄纪念碑如触碰年轮的河

发黄的相册里,八百壮士的眼睛

仍在四行仓库砖缝间守望——

今日和平鸽衔着橄榄枝掠过卢沟晓月

而石狮的伤口,开出了新的春天

当钟声再次漫过青翠的山峦

诗人啊,请以诗歌为灯:

照见苦难与英勇不屈的过往时

也辉映星群般不灭的尊严

草木在弹孔间重新指路

我们始终牢记:山河破碎的悲怆

英雄抗争的壮烈

胜利时刻的永恒,和平岁月的警醒

拜谒赵一曼故居

白花镇一曼村一曼组伯阳嘴

一蔓故居的风揉进青砖的缝隙

黛瓦下,光影如线装书卷起展墙边角——

百年前,倔强的女童挥动柴刀,

斩碎缠足布,一截缎面化作远行的索道

你以李淑宁之名饮过岷江水

却在松花江畔把“一曼”刻进弹匣

当铁蹄碾碎黑土地的白桦林

你让书信浸透星光:

“母亲用实行教你在荆棘里生根”

字迹如碑,拓印千万条无名巷道

十棵桢楠在百年风吹中舒展

游客中心旁,老桂圆树仍举着年少的绿意

一蔓小学的少年正朗读你黄埔的旧章

声波漫过浮雕——

那束腰的少女正翻越石墙

把白花镇的白

绽成哈尔滨一曼街永不褪色的灯塔

川南的暮色镀亮翠屏山——

一蔓纪念馆的铜像

有人指认:那枪管是笔,那血是未干的墨滴

每双接过星火的掌心

都卯足劲,将火种代代相传

每一个瞻仰者,记住抗日民族女英雄的姓氏

也记住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赵一曼故居(图源: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网)

赵一曼纪念馆所见

“七一”又迎来参观热潮

重温入党誓词的拳头

在赵一曼纪念馆门前字字千钧

一批又一批拾阶而上的

怀着崇敬之情,有序参观的

都听见视死如归的撕裂。不朽的灯塔

铁骨忠魂,让整个广场在腰弯处屏住呼吸

肃穆的铜像有着耀眼的光芒

文献影像和旧照都是历史遗迹

硝烟正漫过珠河山梁

展厅是条倒流的河

波涛深处浮沉着未寄出的信笺

墨迹未干,仍散发乳香

你站着,成碑;躺下,是整条河床

一位母亲的深情告白

让走出门框的人流,血仍在烧灼

你递来的火种,点燃了所有人的胸膛

赵一曼纪念馆(图源:宜宾赵一曼纪念馆)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朱佐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县作家协会副主席,2014年《现代青年》十佳诗人、第十届台湾叶红女性诗歌奖获得者,作品散见《诗刊》《北京文学》《解放军文艺》《扬子江诗刊》《安徽文学》《诗江南》《四川文学》《星星诗刊》《绿风诗刊》等。著有个人诗集《时光的背影》)

配图:方志四川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2

标签:历史   周年   诗刊   纪念馆   火种   灯塔   故居   硝烟   民族   山河破碎   铁蹄   倔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