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鱼腥草是“害人草”?常吃鱼腥草到底会咋样?一文说清楚


鱼腥草到底是救命草,还是“害人草”?这个问题,在不少人心里早就打了个结。

有人把它当神药,说能清热、排毒、抗炎,感冒发烧、咳嗽痰多都靠它。有些地方甚至家家户户晒鱼腥草根,做汤、泡酒、煮水……

但也有人一听鱼腥草就皱眉,说它“性寒伤胃”“吃了肾出问题”“有毒伤肝”,甚至把它和“慢性中毒”联系在一起。


那真相到底是什么?鱼腥草到底是宝,还是祸?

这事需要捋清楚。

说“鱼腥草是害人草”,不是空穴来风,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关键是怎么吃、吃多少、吃多长时间,还有——你是谁,你体质怎么样。这些因素,全都会影响鱼腥草到底是朋友,还是敌人。


它有药用价值,这点毋庸置疑

鱼腥草的学名叫蕺菜,是中国传统中药材的一员,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名医别录》和《本草纲目》。

它的主要药用部位是地上部分和根茎,味辛,性微寒,归肺、肾经。中医认为它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消肿排脓的功效,常用于肺热咳嗽、痰多黄稠、尿道感染等。


现代药理研究也有证据支持它的抗菌、抗病毒、抗炎、增强免疫等作用。

有研究显示鱼腥草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有抑制作用;其黄酮类成分对呼吸道病毒有一定干扰作用。这些作用,在一些抗感冒、抗炎中药复方中也都有体现。

但有价值≠可以随便吃。尤其是把它当日常保健食品那种吃法,问题就来了。


问题多出在“日常乱吃”

鱼腥草的性寒,是它被争议的核心。寒性体质的人,比如手脚冰凉、胃口差、腹泻容易犯的那类人,吃了鱼腥草,可能会感觉胃里不舒服,甚至拉肚子。这种不适,不是个案,而是因为它确实会刺激肠胃。

更严重的问题出现在长期大量饮用鱼腥草水的人群中。坊间有不少人喜欢用鱼腥草煮水,喝上一整壶,说是“清热排毒”。但有研究发现,长时间大量摄入鱼腥草,可能与肾功能损害、慢性过敏反应有关。


2006年,《中国药理学报》就曾报道过一起病例:一名中年女性,因长期饮用鱼腥草水出现双肾功能异常,停用后逐步恢复。

进一步分析认为,鱼腥草中的某些挥发性成分可能对肾小管有轻微毒性,个别人群会出现过敏或者代谢异常反应。这种情况虽然不常见,但确实存在。

问题不在鱼腥草本身,而在于吃的人“过头了”。


文化迷信放大了它的“毒性”

在一些地方,鱼腥草被奉为灵药,尤其是在西南地区。不少人从小吃到大,甚至连小孩咳嗽也用鱼腥草煮水喝。但这其中存在一个误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鱼腥草,更不是所有病都能靠它解决。

文化上对鱼腥草的“迷信”,往往掩盖了它的副作用。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长期使用,有时不是“养生”,而是“慢性自残”。尤其是一些体质偏弱的老人、小孩,肝肾功能本来就不够强,长期吃鱼腥草反而增加了代谢负担。


更极端的,是把鱼腥草泡酒、炖汤、打粉、晒干磨制成保健品,这类“DIY式自疗”方式,风险更高。因为一旦剂量不明、来源不清、体质不合,问题就来了。

它不是“有毒”,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扛得住

鱼腥草不是毒草,这点必须澄清。它也不是“害人草”,但确实有“劝退”体质差的人群的能力。

它含有马兜铃内酰胺类化合物(注意,不是马兜铃酸),这种成分在体内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氧化应激反应,有研究提示它可能影响肝肾代谢。这种成分的含量本来就低,正常饮食剂量下不会构成威胁。可如果一天几碗、天天喝,那就说不好了。


鱼腥草中的挥发油、槲皮素、黄酮类物质也可能在特定人群中引起过敏。例如皮肤瘙痒、喉咙发紧、呼吸不畅等。这种反应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就很严重。

体质敏感、过敏体质、肝肾功能低下的人群,真不建议长期吃鱼腥草。

适当使用,才是正解

如果是偶尔感冒或者肺热咳嗽,适当用一些鱼腥草,是没问题的。尤其是和其他中药搭配,比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用来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效果还不错。但是不能当水喝、当饭吃、当保健品天天用


还有一点关键:鱼腥草不适合“煮太久”。挥发油类物质容易在高温下破坏,另外长时间煎煮可能会释放出更多刺激性成分,反而加重胃肠负担。

日常饮食中,把鱼腥草当成凉拌菜、汤料中的点缀,是更合适的方式。比如云南人爱吃的凉拌蕺菜,量不多,偶尔吃吃,没什么问题。但怕冷、胃寒、容易腹泻的人,最好避开。


不是所有“天然植物”都安全

很多人觉得天然的、长在地里的,就一定安全,这种想法是有偏差的。毒蘑菇、断肠草、乌头,这些也都是“天然”的。鱼腥草虽然没那么极端,但也属于“性烈”的草药,不能随意乱用。

尤其是体内代谢系统不够好的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鱼腥草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可预测的反应。就算对普通人来说,也不该拿它当万能工具或日常保健品。

用药讲究“对症、对人、对量”,鱼腥草也不例外。忽视了这三点,再好的药材也可能变成“害人草”。


结语:说它是“害人草”,其实是误解,也是一种提醒

鱼腥草不是毒药,也不是神药。它既不是救命稻草,也不是“慢性杀手”。说它是“害人草”,很多时候,是因为吃错了方法、搞错了场合、高估了它的能力、低估了它的副作用。

真正的问题,是“滥用”

在中医的语境下,鱼腥草是药;在民间的饮食中,它是食材;在保健思维泛滥的今天,它成了“神药”或者“毒药”的标签。每一种角色的错位,都可能带来错误的理解,甚至是错误的选择。


该吃的时候吃,不能当饭吃;身体不合适的,就别硬吃;吃完不舒服的,那就别再吃。药食同源,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保险箱。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黄文起,周建中.鱼腥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2):334-342.

[2]林琳,陈建军.鱼腥草挥发油抗菌活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6):1430-1432.

[3]刘梦洁,李红,赵志刚.鱼腥草致敏性及其毒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2,38(11):1600-160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2

标签:养生   鱼腥草   体质   可能会   挥发油   成分   蕺菜   药理   马兜铃   作用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