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手机横扫美国,中国跌至25%,而真正的美国制造几乎为零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撒胡

编辑|撒胡


就在今年,一个关于智能手机售卖率的消息震惊全球,在本年第二季度,印度制造的手机在美国市场上所占份额暴增到了44%,而中国制造的却从61%降至25%,美国本土所制造的手机更是几乎没有。

谁都知道美国是智能手机领域的大国,中国更是紧随其后,但如今全都被印度超越,一部手机甚至可以卖到2000美元,这中间的利润可想而知。

印度制造的手机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在这个领域中,中美真的落后了吗?

一部手机两千刀,钱都花在哪了

加州卡尔斯巴德的一家工厂里,十几名工人正以一种近乎手工艺的方式,组装着售价高达2000美元的LibertyPhone。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印度的巨型工厂内机器轰鸣,每个季度都有数千万部iPhone下线,源源不断地输往美国市场。

这两种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全球科技最前沿的国度,一部本土制造的智能手机,竟然成了一种极其昂贵的特殊存在。

LibertyPhone标价2000美元,这个数字并非虚高的品牌溢价,它真实反映了美国本土制造的沉重成本,这背后是一个无法规模化生产的经济死循环。

这款手机是其在中国制造的原型机Librem5的定制版本,Librem5的售价为800美元,两者之间存在着1200美元的巨大价差,这笔钱,几乎完全是为“美国制造”这个标签所支付的成本。

将这个价差与中美两国悬殊的组装费用放在一起,问题就更加清晰,在中国组装一部iPhone的成本大约是10美元,如果将同样的任务搬到美国,成本可能会飙升至惊人的3500美元。

即便是售价如此高昂的LibertyPhone,也未能实现百分之百的美国制造,它的一些关键零部件,比如高品质的摄像头,依然需要依赖进口。

这只是冰山一角,一部iPhone由大约2700个零部件构成,苹果公司的供应商多达187家,遍布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本土生产的零部件占比甚至不足5%。

韩国三星提供着顶级的OLED显示屏,而大规模切割铝材中框的CNC机床工艺,目前主要由中国掌握,在现有经济结构下,美国制造的手机陷入了一个悖论:高昂的成本导致了极小的生产规模,而小规模又无法分摊高昂的成本。

Purism公司创始人托德・韦弗称公司已连续两年实现盈利,这恰恰是因为它放弃了规模化生产的念头,选择了一条依靠“概念”生存的独特道路。

工厂在招人,人却不想进工厂

LibertyPhone的存在,迎合了一部分消费者对“美国制造”的怀旧情感,以及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深切焦虑,但这背后,却是更广泛的美国社会文化对制造业本身的疏离和排斥。

这款手机的核心卖点非常独特,它设有三个物理开关,可以一键切断蜂窝网络、Wi-Fi蓝牙以及摄像头和麦克风,它搭载的也是基于Linux的开源操作系统PureOS。

这些功能并非为大众市场设计,而是为那些信奉隐私至上、警惕大公司数据监控的特定人群量身定制,这也解释了为何它在硬件配置相对过时(仅有4GB内存)的情况下,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市场。

消费者是在为一种理念和价值观买单,然而,支撑这种理念的制造业基础却在不断流失,回溯二战之后,美国曾是制造业的绝对强国,产值一度占全球的40%以上,“美国制造”是高品质的象征。

如今,多数美国人不再认为进入工厂工作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根据2023年第四季度的数据,美国制造业约有60万个岗位空缺,即便提供培训,许多人也抵触流水线上高强度、重复性的劳动。

劳动力市场的现实数据更加严峻,2024年夏季,美国制造业连续数月出现岗位流失,5月至6月减少了1.5万个,6月至7月又减少了1.1万个。

供应链搬家,美国成了旁观者

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关税等政策手段,迫使制造业回流,然而,政策的顶层设计,与社会底层的就业意愿以及全球资本的流向,形成了巨大的脱节。

一份2025年8月的美国国会报告指出,新的关税措施反而导致制造业流失了3.7万个工作岗位,招聘率降至近十年来的最低点。

报告还预测,持续的关税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美国制造业的投资到2029年累计缩水约4900亿美元,现实的经济数据也印证了这种困境,2025年前七个月,美国大型企业的破产申请数量达到446起,创下了自2010年以来的新高。

在这场由美中贸易摩擦引发的全球供应链大迁徙中,美国扮演了推动者的角色,却并未成为最终的受益者,LibertyPhone那种孤岛式的生产模式,与这场波澜壮阔的全球产业重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世界的工厂,正在悄悄换人

全球智能手机制造业的版图正在发生剧烈变化,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市场的数据清晰地展示了这一趋势。

印度制造的手机份额激增至44%,而中国制造的份额则从一年前的61%骤降至25%,越南制造占据了30%的份额。

印度成为了科技公司供应链“去中国化”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其对美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了惊人的240%。

苹果公司的战略转移最具代表性,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计划将iPhone17全系列四款机型的生产任务,首次完全交由印度的工厂来完成。

截至2025年4月,全球已有约20%的iPhone在印度生产,苹果CEO库克更是透露,在2025年的某个季度,美国市场销售的iPhone中,将有超过一半来自印度。

当然,这场产业迁移并非一帆风顺,印度工厂生产的手机成品故障率相对较高,这与当地不稳定的基础设施(如频繁停电)、效率低下的物流以及复杂的地方政策有关,但尽管挑战重重,迁移的方向已经确定。

在这场由美国政策间接引发的全球大戏中,舞台上的活跃角色是苹果、富士康和印度政府,而美国本土,除了Purism这个微小的样本,几乎没有承接到任何实质性的产业转移。

结语

LibertyPhone如同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精美手工艺品,它用一种昂贵而孤独的方式,证明了“美国制造”在技术上依然可行,但在当前的经济、文化和全球战略格局下,已经失去了规模化的可能,它是一个句号,标记着一个时代的远去,而非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美国制造业面临的真正问题,并非能否造出一部手机,问题在于,能否重建一个足以支撑大规模高端制造的完整生态系统。

这包括有竞争力的成本结构、充足且有热情的熟练技术工人、广泛的社会认同,以及独立自主的供应链安全。

在这些根本性问题得到解决之前,任何关于“美国制造”回归的尝试,都可能只是LibertyPhone式的,一个值得尊敬却无法复制的“孤勇者”故事。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数码   美国   印度   中国   手机   制造业   全球   工厂   美元   智能手机   成本   苹果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