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榕江,一场被冠以“百年一遇”名号的洪水席卷而来。浑浊的江水裹挟着泥沙,蛮横地冲入常驰广场的商铺,鞋店老板葛先生的三家运动品牌店瞬间被黄色泥水侵入。
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是满目疮痍,葛老板近40万元的装修化为乌有,价值160万元的货品被卷走,仅存的2000余双运动鞋深陷泥浆之中。
面对近200万元的惨重损失,葛先生没有一蹶不振。他和妻子挽起袖子,冲洗泥污,架起手机拍摄短视频,将这批原价500元以上的品牌鞋以“百元出头”的价格挂出,试图挽回部分损失。
这本就是一场天灾,葛老板的举动也无可厚非,毕竟200万的损失并不是说不要就不要了。可当葛老板的甩卖视频爆红网络之后,评论区里出现了两种声音。
要知道,葛老板所开的品牌店是运动国货大品牌安踏和李宁,并不是什么小牌子,质量上非常可靠。
关键低廉的价格让许多网友心动不已,纷纷表示要“到现场支持”。当地干洗店也主动伸出援手,承诺免费清洗这批“泥鞋”;更有外省网友留言要“云支援”。
可在网络的热心之下,理性的质疑声浪同样汹涌。
卫生安全成为首当其冲的焦点,有网友尖锐指出,洪水浸泡过的鞋子,即便外表洗净,内部的细菌和霉菌隐患难以根除,灾后防疫岂能儿戏?这一质疑直接戳中了公共卫生的敏感神经。
价格诚信的争议紧随其后。部分消费者对“原价五六百”的说法存疑,称商场同款促销时也就两三百,进价能有多高?
更有人爆料,运动鞋行业溢价本就高,这类款式进价可能就八九十元。甚至有人犀利对比电商平台,全新的安踏清货价不过百元出头,何必冒险买泡水鞋!
在一片争议声中,也有人提出建设性意见,既然鞋子已经受损,不如捐赠给更需要的人,既做了善事又解决了库存。
对此,葛先生只是平静地回应,我脚下就是重灾区。自救与公益的边界,在灾后的特殊情境下变得模糊不清。
当生存成为首要命题,个体的挣扎值得被理解,但当商业行为触及卫生与诚信的底线,公众的审视便成为必然。
面对汹涌的舆情,葛先生夫妇在后续视频中做出了关键说明,所有鞋子均经过彻底清洗和基础消毒处理,但因每双鞋浸泡程度不同,必须由顾客现场查验确认后方可购买。
为了顾客的能够满意,他们坚持拒绝网络销售,只接受面对面交易。
葛老板这份对责任的坚守赢得部分网友的理解,有网友站出来力挺,葛老板明确告知是泡水鞋,要求现场验货,定价高低纯属市场行为,何错之有?
更值得深思的是争议背后折射的社会心态,有网友感慨,即便老板亏掉这200万,家底也比月薪三千的普通打工者厚实。普通人攒五十年,未必抵得上人家一次‘受灾损失。
当普通人对受灾商家的同情,遭遇自身更为拮据的经济现实,一种微妙的社会情绪悄然滋长。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公众对高频灾害的“情感钝化”,当“百年一遇”“三十年一遇”渐成夏季常态词汇,社会关注度与捐赠热情明显降温。
此次榕江洪灾,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呼吁捐款的声音都较以往微弱许多。这种“灾害疲劳”背后,是对救灾效率与公平性的深层担忧,善款能否穿透层层环节,精准抵达最需要的人手中?
与十年前汶川地震时全民捐款捐物的盛况相比,近年来的灾害救助呈现明显的“温差”。此次榕江洪灾如此,不久前广东洪灾时当地民众呼吁“别再捐款”亦是如此。
公众的迟疑并非冷漠,而是源于一种无力感,当捐款去向成谜、物资分配不透明的新闻屡见报端,善意便容易在疑虑中冻结。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救助逻辑的错位,当普通工薪族看到商家动辄宣称损失百万时,难免产生认知割裂,“我该同情一个损失百万的老板,还是先担心自己下个月的房贷?”
这种经济地位差异带来的共情障碍,成为横亘在善意传递途中的无形壁垒。
未来,重建信任的关键在于机制革新,透明化仍是解冻善意的第一把火。目前大部分基金会已经开始实时公示捐款流向、第三方监督物资发放、受灾对象精准建档,韩红基金会便是如此。
榕江的淤泥终会被清理,葛先生那批泡水鞋的命运也将尘埃落定。这场围绕“百元泡水鞋”的争论,表面是卫生担忧与价格质疑的交锋,深处却是一场关于灾后自救伦理与社会信任的公共讨论。
葛先生要求顾客现场验货的坚持,恰恰是商业诚信的朴素底线。而那些对捐赠通道的迟疑,亦非人性冷漠,而是呼唤更高效的善念传递机制。
洪水终会退去,但留下的思考不应随波流逝。每一次灾害都是对社会韧性的考验,也是对人性温度的丈量。在自救的权利与公序良俗之间,在善意的初心与高效的落实之间,我们始终在寻找那个让温暖真正落地的平衡点。
参考资料:
榕江最大商场被淹商家自救低价处理泡水运动鞋,网友想网购被老板拒绝 上游新闻2025-06-30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