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手下四散、身首异处,为何赵云战败士兵却誓死跟随?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关羽与赵云,同为蜀汉五虎上将,是无数后人敬仰的名将。他们英勇作战、战功赫赫,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结局:关羽兵败麦城,部下四散奔逃,最终孤身被擒,身首异处;而赵云即使在战局不利之时,部下仍誓死相随,忠心不二。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来看关羽。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关羽无疑是一位光芒四射的人物。早年,在诸侯联军讨伐董卓之时,面对董卓部将华雄的嚣张气焰,众诸侯皆束手无策。

此时,尚为马弓手的关羽挺身而出,请命出战。曹操敬其胆识,为其温酒一杯,关羽却豪言壮语:“酒且斟下,某去便来!”须臾之间,便提着华雄的首级返回,酒尚温热,成就了“温酒斩华雄”的千古佳话,其勇名由此震慑天下,连素来惜才的曹操也对其另眼相看。

此后,关羽镇守荆州,更是展现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一度令曹操萌生迁都以避其锋芒的想法。单从战场表现来看,关羽的智谋与勇武都堪称一流。

然而,关羽性格中却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刚愎自用,傲慢轻敌。在攻克樊城、水淹七军之后,关羽的声望达到了顶峰,这也使得他的傲气日益滋长,目空一切。

当孙权为了缓和与刘备的关系,派遣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提亲时,关羽竟勃然大怒,斥责来使,并留下“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的狂妄之语,这番话不仅断绝了孙刘两家和亲的可能,也为日后孙权偷袭荆州埋下了祸根。

在他眼中,江东的文臣武将皆是不足为虑的“鼠辈”,对于后起之秀如吕蒙、陆逊更是毫不在意,这直接导致了他在战略上的麻痹大意。

更为重要的是,关羽对待手下的将士也颇为严苛,动辄呵斥责罚,却鲜有体恤关怀,赏赐也相对吝啬。长期以往,将士们心中难免积怨。

顺风顺水之时,或许还能因其威名而勉强服从;一旦兵败麦城,陷入绝境,求生本能便会占据上风,谁还愿意为了一个平日里并不善待自己的人而拼死效力呢?最终,关羽兵败身死,身边竟无几人相随,其下场之凄凉,令人唏嘘。

再来看赵云。与关羽的孤傲不同,赵云在三国中几乎是一位完美无缺的英雄人物。长坂坡之战,便是其忠义与勇猛的最佳体现。

当时,刘备在新野为曹操所败,率军南撤,在长坂坡被曹军追上,仓皇逃窜中,妻儿失散。赵云临危受命,单枪匹马闯入曹军重围,奋力寻找刘备的幼子阿斗和甘夫人。

面对曹军如潮的攻势,赵云毫不畏惧,怀抱阿斗,保护甘夫人,在数十万曹军中七进七出,斩杀曹营将领无数,最终成功将阿斗母子带回刘备身边。

曹操在远处看到赵云如此英勇,不禁赞叹其勇猛,下令不得放箭,务必生擒。此役,赵云的忠肝义胆和盖世武艺,深深震撼了刘备及其部下。刘备接过失而复得的儿子,感动之余竟将阿斗摔在地上,说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可见赵云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之重。

然而,赵云的过人之处不仅仅在于其武艺高强,更在于其真诚待人的品格。

他对待手下的士兵,从不摆将军的架子,而是以平等之心相待,平时多有赏赐,关键时刻更是将他们视为兄弟手足。在战场上,赵云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这无疑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和拥戴。

即便在后来的战役中,赵云也曾遭遇失利,但他的部下却始终没有一人离他而去,而是紧紧跟随,誓死保护。这种凝聚力,正是源于赵云平日里对士兵的关怀与付出。

公元229年,赵云病逝,蜀汉军中将士闻讯,无不痛哭流涕。在他们心中,赵云不仅仅是一位将军,更像是一位值得信赖的长者和兄长。

关羽与赵云的差异,归根结底在于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关羽恃才傲物,甚至对同为五虎上将的马超、黄忠也心存不满,更遑论普通的士兵。在他眼中,士兵似乎只是实现其功业的工具,缺乏情感上的沟通与关怀。

而赵云则不然,他虽然武艺超群,却始终保持谦逊低调的姿态,将士卒视为自己的战友,以真心换真心。在残酷的战场上,士兵们自然更愿意追随一位真正关心爱护他们、能够与他们同甘共苦的主将。

关羽的骄傲自负,最终导致了众叛亲离的悲剧;而赵云的真诚仁厚,则换来了部下的生死相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历史   败走麦城   身首异处   手下   士兵   赵云   阿斗   部下   长坂坡   蜀汉   荆州   水淹   赏赐   武艺   庞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