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皮子糖葫芦爆火,会是一阵风吗?

文/王润桐

奶皮子糖葫芦突然就火了,火得毫无预兆,却又声势浩大。从北到南,街头巷尾,人们不惜在冷风里排上几个小时的队,只为尝一口那裹着奶皮的糖葫芦。有人咬下第一口后满脸幸福地拍照分享,也有人皱起眉头:“太甜了,还有点腻。”

这种将传统冰糖葫芦与内蒙古奶皮子相结合的创新甜品,俨然已成为这个秋冬最引人注目的“网红”。在上海某小店,一串奶皮子糖葫芦甚至被炒到98元的天价,却依然供不应求。在杭州,排队的人流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店家坦言“真的做不过来了”。

然而,热闹背后,负面的反馈已然浮现。有人因连日食用导致皮肤出现糖化反应,医生诊断与糖分摄入过量有关;有人计算成本后大呼不值:“不过几元钱的食材,加上‘网红’标签就翻了数倍”。社交平台上,评价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赞其创意十足,有人却觉得奶皮子与山楂的搭配略显违和。

这一幕何其熟悉。曾几何时,一米长的“巨型糖葫芦”横扫社交平台,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拍照利器,可热度仅仅维持了几个月就消散无形。还有那个被称为“雪糕界爱马仕”的钟薛高,曾经高高在上,如今也跌落神坛。更不用说曾经风靡一时的脏脏包、答案茶、冒烟冰淇淋……这些食物似乎都遵循着相似的轨迹:通过社交媒体突然爆红,引发疯狂追捧,价格水涨船高,然后悄无声息地淡出人们的视线。

平心而论,奶皮子糖葫芦的创新确实巧妙。它打破了常规,让茶饮品牌迅速跟进,推出相关饮品,供应链紧张到“全世界都在找奶皮子”。这种创新本身值得肯定,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何这些创新总是难逃“昙花一现”的宿命?

这背后是“注意力经济”的必然。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商家被迫不断制造新鲜感,以争夺用户转瞬即逝的注意力。于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短的网红生命周期,越来越夸张的营销手法,越来越高的定价策略。在这个过程中,食物的本质——美味与健康,反而被放在了次要位置。网红美食的宿命,似乎生来就是为了被遗忘。

消费者的心理也值得注意。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品尝网红美食早已超越了满足口腹之欲的层面,成为一种寻求社交认同的方式。我们排的队、花的钱、拍的照片,共同构成了一份“我没有落伍”的证明。人们追逐它,不仅为了滋味,更是为了获得参与感,为了在社交平台上有话可说。在这种心理驱动下,食物的实际价值变得模糊不清。

排队数小时换来的那串甜腻,或许不只是奶皮与山楂的结合,它更像是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热衷符号消费的速食时代的缩影——我们渴望瞬间的新鲜与刺激,却在满足后感到更深的空虚;我们拼命追逐潮流,却罕有耐心培育属于自我的、稳固的品味。

可以预见,当下一款网红美食出现时,人们又会蜂拥而至,而奶皮子糖葫芦终将加入“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网红美食”行列。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或许真正的奢侈不是尝遍所有新品,而是保持选择的自由与品味的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美食   奶皮   糖葫芦   阵风   社交   注意力   山楂   食物   时代   宿命   参与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