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是文旅产业与消费热潮,都在“体感转暖”的一年。文旅产业均呈现出多元化且全面发展的态势,展现了城市文旅最具有活力的一面。步入2025年之后,各地的文旅热点更是此起彼伏,大众旅游方式从观光旅游向沉浸式旅游转变。
如今人们选择旅游的方向逐渐从“名川大山”“文物古迹”向“人间烟火”“市井小食”转向,许多“现象级”的城市故事轮番出圈,爆款不断,传播了城市文化,引发了情感共鸣,也让城市活力脱颖而出。
在高铁通车之后,武威就迎来了自己的文旅时代,但是如何打造游客喜欢的“人间烟火”?如何展现凉州的生活方式?如何复兴凉州古城?是武威文旅持续突围的必答之题。
01
伴随着古城游、旷野游、古镇游、寺庙游、听劝游、反向游、社交游,以及特种兵、gai溜子、游牧族等新鲜内容正在从旧土壤里迅速生长。踏足花园小径,豁然发现,打造生活方式带来的市场流量,已成为文旅行业挖掘消费潜能,培育新增长点的一个必然选择。
尤其是过去这些年全国各地的古城游、古镇游,也让甘肃不少网友憧憬着打造甘肃的古城古镇游,这方面年甘肃各地也在积极的尝试。
从兰州老街到天水古城,从甘州府城到陇南万象古街,各地都在积极的寻找文旅发展的突破点。一些网友甚至提出,学习大同的经验,彻底复兴一些城市的老城。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甘肃很多网友也在热议,如果说将甘肃某个城市的老城区彻底搬迁新建,重新复原一座古城,甘肃的各个市州有没有这种可能?甚至一些网友凭借自己的想象搞出了一批CG图。
但从目前来看,全省14个市州想要像大同一样,彻底拆了重建恐怕是不现实的,一个是甘肃所有的市州都不具备这个财力,二是几乎所有的市州,老城区都已经没有空间来拆迁盖古城。
对于甘肃的城市来说,如何重现甘肃一些古城的风貌,展现西北特色的市井生活,从消失到重建,为全国的年轻人体验西北的具体的生活找一个“锚”,在甘肃文旅大发展的当下,这成了甘肃一些文旅城市思考的必答之题。
因为,固定的消费空间不限制的欲望探索,让全国不少的古建、古街、融合多种业态,诞生出许多新的文旅消费场景,从这个角度出发,甘肃也需要建设自己的古城,展现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目前来看,全省只有武威拥有这个可能,不在执拗与大同模式,而是学习泉州模式,通过打造武威独特的风土人情、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和生活方式、有温度的好客氛围,复兴古凉州的繁华,让武威成为各地游客乐于追寻的“别处生活”。
02
说到古城的复兴,相比大同,泉州也走出了自己的泉州模式。曾几何时,历史上曾闪耀世界的泉州古城,不可避免迎来时代困局——基础设施老化、建筑风貌破旧、业态逐渐衰败。
作为拥有不可替代性的文化遗产,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古城里至今仍有20万居民繁衍生息,文化、文物与日常生活共生共存。如果人居环境的根本性问题无法解决,居民流失、严重老龄化等问题将严重制约古城发展。
秉承“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泉州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泉州古城的保护发展方向置于全国乃至世界大坐标系下,经过各方严密论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形成“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古城保护发展理念,走“活态保护”路线,以“重振古城功能活力、再现古城文化魅力”为施治策略,通过“绣花”功夫实现古城品质提升。
破局,从2016年开始。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成立。协调组下设由市住建局牵头的建设组、市资源规划局牵头的规划组、市文旅局牵头的文化组等。其中,古城整治提升工作主要由建设组负责,协调市文旅集团、水务集团、省五建等国企共同实施。
“微干扰、低冲击”为原则的金鱼巷微改造率先试点,对地下管网基础设施进行升级,立面着力恢复历史风貌,古风古韵的金鱼巷与泮宫、府文庙串联,不仅成为市民游客眼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为为古城启动系统性保护性修缮提升注入信心和动力。
2017年,泉州市被住建部列为第二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泉州重点在古城先试先行,全面实施古城风貌保护、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古城基础设施提升、古城旅游提升、古城家园共造、古城业态活化等六大工程,开启古城系统性修缮提升的道路。
2018年,改变“单条街巷”推进模式,古城实行分片区整体提升。将格局分为保护区和功能区的“一线三片”保护区,相继启动实施中山路周边29条街巷、中山南路及周边46条街巷综合提升等系列古城保护整治工程,进行市政管网综合治理、断头道路打通、街巷立面及第五立面整治等切实改善古城居民生活的民生保障项目,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恢复古城历史风貌。
2022年,泉州市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纳入城乡建设体系,由市城建总指挥部指导指挥,成立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具体协调调度古城保护发展工作。
在泉州整体的推动下,困扰已久的城市问题一个个有序解决。泉州一手解决短板问题,一手培育业态活力。修缮活化西街游客中心、中山路游客服务中心、设立亚太文化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泉州工作站、古城核心区设计师驿站、陈光纯故居、大上海理发厅等20多处古城风貌建筑空间。
系统性保护提升,激活泉州古城发展的一池春水。2023年,泉州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七成;2024年“五一”假期,全市接待游客总数量、增速及旅游花费增速均居全省第一。泉州古城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投资项目纷至沓来,文旅经济蓬勃发展。
03
对一座千年古城来说,几十年也可能迎来转折的“关键变量”。从“点状保护”到“一层皮改造”,再到“活态保护”,几十年来,泉州始终怀抱敬畏之心,慎之又慎,一以贯之将古城保护与发展当作城市治理的重大战略任务,一任又一任接续奋斗,创造出来古城保护与开发的泉州模式。
站在武威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复兴古凉州的繁华也是十分必要的。此前,在天马城大景区建设时,武威希望天马城成为武威第一个5A级景区,但是在天马城投入运营之后,随着5A级景区申报标准的修改,目前已经没有了这种可能。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武威就需要重新寻找一种模式,目前来看,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学习泉州模式,将武威南关路、凤凰路/天马路、雷台路和东岳南路/兴盛路之间的片区作为武威古城区的保护开发片区,统筹规划,引入各类资本和企业,彻底复兴古凉州,将武威古城变成武威古城区.
通过凉州古城的打造,串联汉唐天马城、凉州十七巷、大云寺、武威文庙、西夏博物馆、南城门楼、李铭汉故居、鸠摩罗什寺、北关市场等景点,同时复建改造部分景区景点,成立凉州古城保护发展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建设复兴凉州古城。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以人为本”的宗旨、“为民建城”的初心。因此,对于武威一代又一代的城市建设者来说,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凉州古城的保护与激活紧密相连。
要从把城市变成5A级景区的高度,让武威的历史文化遗产“活”在人民群众生活里的,通过武威自上而下全方位、多领域调动广泛力量加入古城保护行列,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让凉州古城再次涌动着鲜活的“烟火气”。
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做好传承与发展,才能不断延续其“生命线”。因此,站在武威的角度,不仅要保护历史文物的形状风貌,守护千年文脉的根与魂,也要着眼于保护与活化文化生态土壤,传承精神纽带。
让古凉州千年的文化生态土壤依旧保持富饶和活力,才能持续不断繁衍滋养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让独特的古城精神内核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在短视频时代,我们已经见证了无数次意外爆红现象,引来巨量的关注,巨大的消费客流体验,这种现象将进一步激活城市的消费活力,使得一座城市特色产品,有更高价值,更大规模,更广范围的消费转化。
同时,这种现象通过体验式的消费,引发一轮轮循环式的话题传播,使一座原本不怎么具有知名度的城市,在一个极短的时期内,快速地转变为一个大家都比较追捧和向往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将会带动一座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住宿、景区、餐饮、交通、特色商品、文创产品等。
对于武威来说,如果能下定决心,用泉州模式,彻底复兴凉州古城,必将带动武威文旅甚至是整个城市的能级实现整体的跃升。
同时,这种发展模式也会对武威这座城市产生一种强烈的“倒逼效应”,迫使武威进一步的完善公共服务,按照“旅游化”的要求提升武威城乡的综合治理水平。
而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武威城乡的服务和治理水平,有可能在一个极短的时期内得到改观,这将加速武威的城市发展转型,为武威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贡献又一支柱产业。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