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睡觉算是熬夜?研究发现:不是11点,也不是12点,很多人错了

晚上9点,住在小区里的刘阿姨又开始纠结了:看着电视连续剧还没完,可女儿早早提醒,“妈,早点休息,别熬夜!”刘阿姨心里嘀咕:“现在都说十一二点才叫熬夜,我又不是通宵,有什么关系?”可让人意外的是,最近体检查出血压升高,睡眠质量越来越差,白天总感觉精力不济。难道,她每天“正常”的休息时间,其实也是熬夜吗?

不少人以为,只要不是凌晨入睡,哪怕是十一二点、凌晨一点睡觉,并不算“真正”的熬夜。实际上,很多大众的理解,和科学研究的结论截然不同!那到底,几点入睡才不算熬夜?长期晚睡,对身体有哪些隐患?即使早起,晚睡的人还是被悄悄偷走了健康吗?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睡眠的真正“底线”。说不定,改变你多年的看法,就在这一刻揭晓。

尤其很多人以为晚上12点前睡“无大碍”,其实很多隐患早已埋下

在现代都市节奏下,“晚睡”已成为普遍现象。令人担忧的是,有调查显示:在我国一线城市,中老年群体超58%的人入睡时间晚于23点。这些人常常自信地认为:只要保证每天7小时,不涉及熬夜。然而,多个权威研究用数据打破了这一迷思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团队跟踪评估了近2万例中老年受试者的睡眠习惯与健康状况。研究发现:入睡时间每延迟一小时,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风险增加约19%。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睡眠窗口”,被明确为晚上22:00-23:00之间晚于23点后入睡者,患病风险显著升高,哪怕总时长未变。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同样发布数据:23点后睡觉的人,血糖异常率提升12.6%,早发认知障碍风险显著增加,且女性比男性影响更明显。专家直言:“你的身体,听不懂‘晚起晚睡’的自洽,它按生物钟工作。”

综上,真正意义上的熬夜“分界线”,就在晚上23点,而不是我们惯常以为的12点或更晚!

你是在伤害健康,却自以为无事——这是晚睡人群最大的误区。

长期晚睡的后果:不仅仅是困,更偷偷抛下健康警报

坚持晚于23点睡觉,即便能保证充足睡眠时长,身体依然会遭遇三大变化,不少人正在“悄悄中招”。

1.心血管负担显著加重

国内一项健康人群纵向研究纳入了1万余人跟踪3年,结果表明:长期晚于23点入睡的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按时入睡者高出23.5%,特别是高血压、脑卒中概率明显提升。

2.血糖、脂代谢紊乱

医学数据显示:晚睡组人群空腹血糖较正常作息者高0.2-0.4mmol/L,且糖尿病前期发生风险提升18%。这背后,是“生物钟紊乱”导致的胰岛素敏感度降低。

3.情绪障碍、免疫力下降

一项涉及3000多名中老年人的随访研究发现,晚睡人群焦虑抑郁发生率增加16.4%,近期感冒、感染发病率也更高。原因很简单:晚睡影响褪黑素分泌,进一步抑制免疫功能。

可怕的是,这些风险看似“遥远”,但实际上正被日常刷视频、聊天、追剧的微小晚睡逐步累积。你是不是也有“明天早点睡”“这次不算熬夜”的心理安慰?

避免隐形熬夜,做对三件事,睡眠质量加分

很多人知道“早睡早起”好,却总是难以做到。其实关键,不在于强行“早睡”,而是要科学调整作息,让身体主动回归健康节律。以下三招,建议收藏执行:

设定“黄金作息提醒”

入睡时间锁定在22:00-23:00,工作日与周末时间差不超过30分钟。如果难以调整,一周内每晚提前10-15分钟,逐步养成习惯。

睡前1小时,放下电子屏幕

多项研究证实,蓝光会显著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速度。建议睡前1小时避免手机、电脑等屏幕刺激,可选择阅读纸质书、简单拉伸或冥想。

养成睡前镇静仪式

如用40℃左右温水泡脚10-20分钟,或进行3-5分钟腹式深呼吸,有助于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提高睡眠质量。不少用户实验发现,这类仪式感对早睡效果提升超过60%

当然,个体差异很大,如果自己尝试后,依然存在难以早睡、早觉后醒感差等问题,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睡眠医学科评估,切莫拖延。

健康其实不难,就在每晚的“主动休息”中。别让自己被不知不觉的“晚睡”偷走了活力和健康,现在开始,调整作息还来得及!不要等到身体亮起红灯才追悔莫及。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权威发布-开封市互联网辟谣平台》

3.《几点睡觉算是熬夜?研究发现:不是11点,也不是12点,很多人错了》(今日头条)

4.《几点睡觉算是熬夜?研究发现:不是11点,也不是12点,很多人错了》(澎湃新闻)

5.《几点睡觉算是熬夜?研究发现:不是11点,也不是12点,很多人错了》(健康时报)

6.《中国中老年人健康与睡眠现状分析》

7.《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睡眠健康大数据报告》

8.《北京协和医院睡眠障碍门诊指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养生   健康   睡眠   身体   风险   血糖   人群   晚上   时间   数据   心血管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