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锐评陈佩斯《戏台》,言辞犀利,句句说到中年观众心坎上

筹备用了13年,从话剧到电影改编又用了10年,这样的作品做出来是什么样的?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能有如此耐心来打磨作品,快餐式创作已经成了常态,然而那些能称得上经典的作品告诉我们,只有用心打磨出来的作品,才能经历时间的考验。

时隔多年回到荧幕上,喜剧大师陈佩斯带来了他的作品《戏台》,获人民日报锐评,言辞十分犀利,但句句都说到了中年观众心坎上。

陈佩斯:戏比天大

最近又有一个老熟人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陈佩斯,这个连续11年登上春晚的喜剧大师,被传闻封杀了十几年,终于又重新出现了。

这次他自导自演的电影《戏台》上映,让走进观电影院观看的观众都久久不能平静。

陈佩斯已经72 岁,他带来这部戏《戏台》筹备 了13 年,历经 5 次撤资,终于得以搬上荧幕。

看过的人都由衷地称赞,这老爷子可不是来凑暑期档热闹的,他是来给娱乐圈上一课的:真正的艺术,得拿命来磨。

说起陈佩斯,那可是中国喜剧界的 “扫地僧”。上世纪 70 年代末,他和父亲陈强在《瞧这一家子》里把市井幽默演得活灵活现,那可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喜剧电影。

后来的 “二子系列” 更是火遍大江南北,观众们看着银幕上那个有点窝囊又不失善良的 “二子”,就像看着自家隔壁的二小子。

到了春晚舞台,他和朱时茂的《吃面条》《主角与配角》直接开创了小品时代,那句 “队长,别开枪,是我!” 成了全国人民的口头禅。

可正当他风头最盛的时候,却突然从春晚消失了。

江湖传言他得罪了央视被封杀,多年后他才坦言:“不是被封杀,是创作环境不纯粹。”

这老爷子倔得很,宁可放弃春晚的舞台,也不愿在作品里掺沙子。就像他在《戏台》里说的:“戏比天大,不能为了活着就折了腰。”

这份倔劲儿,在《戏台》的创作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部电影从话剧改编而来,光剧本就打磨了 10 年。

拍摄期间,投资方撤资 5 次,最惨的时候陈佩斯把北京的房子都抵押了,兜里只剩下几百块。

老搭档朱时茂二话不说掏出养老金 100 万,黄渤、尹正这些演员更是零片酬加盟。

有人笑他傻,他却梗着脖子说:“这不是拍戏,是守艺。”

上映后,《戏台》用实力打了所有人的脸:豆瓣开分 8.1,票房五天破 2 亿,预测总票房直冲 5 亿。

影院里,70 后拖家带口,80 后二刷三刷,00 后在社交平台逐帧解析细节。

人民日报的锐评更是一针见血:“在流量当道的时代,陈佩斯选择了耐心打磨。”

《戏台》戳中中年人的隐痛

《戏台》表面讲的是民国戏班的故事,实则是给当代娱乐圈照妖镜。

军阀洪大帅仗着手里有枪,非要让戏班把《霸王别姬》改成 “楚霸王活到 80 岁”,还美其名曰 “创新”。

这场景眼熟不?就像某些资本大佬对导演说:“加个流量明星吧,票房有保障。”

戏班里那个溜须拍马的徐明礼,活脱脱就是现实中那些追着流量跑的制片人,哪边风大往哪边倒。

最绝的是那个包子铺伙计大嗓儿,稀里糊涂被推上戏台成了 “名角儿”。

这简直是对当下 “数据明星” 的辛辣讽刺 —— 只要流量够,管你会不会演戏,先捧上天再说。

人民日报是这样评价的:“用喜剧解构荒诞,以笑声叩问现实。”

民国的戏台,照见的全是当代娱乐圈的荒诞。

电影里有个细节看得人心里发酸:戏班班主侯喜亭为了保住戏班,给洪大帅跪下说 “为活命啊”。

这一跪,让多少中年人感同身受,在职场里,为了保住饭碗,谁没给客户赔过笑脸?为了项目顺利,谁没忍过甲方的无理要求?

侯喜亭护着戏箱的手在抖,就像我们深夜加班时颤抖的鼠标;他偷偷翻起的白眼,就像我们在会议上被领导批评时心里的一万句吐槽。

但《戏台》最打动人的,是那份坚守,当真正的霸王金啸天苏醒后,不顾大帅的枪口,坚持一字不改唱完《霸王别姬》。

那一刻,影院里不少观众眼眶红了。这不是简单的英雄主义,而是对艺术尊严的捍卫。

就像陈佩斯在采访里说的:“枪杆子能让人下跪,但永远压不弯艺术家的脊梁。”

《戏台》的成功,是陈佩斯用半个世纪的艺术人生写下的宣言:真正的喜剧,不是挠痒痒式的傻笑,而是笑过之后能让人深思的震撼。

电影让观众看到艺术家在时代浪潮中对艺术的坚守。这份坚守,在流量快餐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数据不会说谎:《戏台》40 岁以上观众占比 47%,这些被深深感动的中年人,用脚投票证明了好作品的力量。

他们在侯喜亭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金啸天的坚持里找到了共鸣。

而年轻人也被这部电影圈粉,他们在荒诞的剧情里看到了现实的映射,在细腻的表演里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陈佩斯就像个老派匠人,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不紧不慢地雕琢着自己的作品。

他用《戏台》告诉所有人:艺术不是流水线产品,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创作者的心血,以及对观众的敬畏。

当《戏台》的票房突破 5 亿,当观众自发在社交平台为它打 call,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艺术,永远不会被流量淹没,它只会在岁月的长河里,愈发闪耀。

在这个夏天,陈佩斯用一部电影让我们重新相信:戏比天大,匠心不死。

参考信息:

人民日报:一位喜剧人的艺术探索和理论自觉——简评陈佩斯喜剧艺术-2025-07-2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娱乐   人民日报   戏台   心坎   言辞   犀利   中年   观众   戏班   喜剧   艺术   作品   流量   票房   荒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