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与死亡的关系被发现!证实:这样的体重最长寿,你达标了吗?

在南方某个小镇上,64岁的张大爷最近陷入了苦恼。儿女总嫌他“大肚腩”,可当他费劲心思节食、忙着跑步把体重瘦到135斤后,不仅时常觉得乏力,腿脚还比以前没劲了。有一次下雨滑倒,左小腿一摸就疼。去社区医生那里一查,才知道自己骨骼和肌肉都在流失,“太瘦并不等于健康”这句话让张大爷彻底懵了。院子里的李阿姨见状,插话道:“我每天坚持适量锻炼,饭照吃,人虽壮点,身体却舒坦得很!”到底,老年人应该追求“老来瘦”,还是适当的“稳中带胖”更长寿?为什么体重成了影响寿命的隐形推手?别急,今天我们就来揭秘科学家眼中“最健康、最长寿的体重范围”,看看你家里的老人该如何正确掌控自身体重,把健康牢牢握在手里。

你以为瘦才健康?科学研究:适度偏重的人反而更长寿!

“胖点不怕,瘦可不行。”几十年来,这句争议极大的俗语直到近年才被医学证实。多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和标准体型相比,体重过高或过低者的死亡风险都会显著提升

国内外权威数据表明,60岁以后适度偏重反而有助于长寿。在上海,体重每增加10斤,老年男性晚年死亡风险增9%,女性增14%,但体重过低也不是好事。

一项发表于《JAMA》子刊、涵盖8万多名中国人的研究显示:成年到中年体重每增加10斤,老年后全因死亡风险整体提升10-14%。尤其是男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26%,女性心血管疾病增加23%。而肥胖的人认知功能下降、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也会增加,剑桥大学数据显示,肥胖让大脑提前衰老10年。

可“老来瘦,千金难买”也不是终极标准——过度偏瘦带来肌少症,进一步诱发骨折、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据最新流调,中国70岁以上男性肌少症患病率12.3%,女性为4.8%,而肌肉的流失也正是导致跌倒、生活能力下降的元凶。预计到2050年,全球肌少症患者将达5亿

有些人疯狂减重、只管缩热量摄入,结果却出现体力不支、免疫力下降、关节疼痛、精神萎靡等“反健康现象”。难怪很多老人嘀咕:“拼命减肥到最后,反而觉得哪哪儿都不对劲!”

坚持健康体重,3大“黄金指标”决定你能不能长寿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判定自己是不是适宜体重?不是单纯在体重秤上“数字越小越好”,而是要综合3大核心指标:BMI体重指数、腰围、体脂率

BMI(体重指数)是最常用的体重与健康判断标准
BMI计算公式:BMI=体重(kg)÷ 身高²(m²)

中国成年人健康BMI范围为18.5-23.9,24-27.9为超重,28及以上为肥胖,低于18.5属于偏瘦。

有意思的是,部分研究发现,老年人BMI保持在“正常”上限或略高,死亡率最低,相对更容易长寿

腰围越大,内脏脂肪越多,疾病风险更高,亚洲人群标准线:男性腰围>90cm,女性>80cm就属于腹型肥胖。腰围增加,与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慢病风险成正比

体脂率控制也很关键 - 成年男性体脂率>25%,女性>30%即属于肥胖(见《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体脂率过高的主要危险是内脏脂肪堆积,过低则反映营养不良或肌肉流失。

总结一句:只有“不过瘦也不过胖,肌肉筋骨有力量”,才能真正达到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目标。

你能否达标?对照这3个信号,判断你的体重“是否在健康红线”

信号一:BMI指数在18.5-23.9之间(老年人23-27也可接受)
不盲追极瘦,尤其60岁以后,适当偏重对健康反而有益。

信号二:腰围控制在临界标准以下
男性小于90cm,女性小于80cm。肚腩大,危险系数直线上升。

信号三:体脂率不过高也不过低 男性小于25%,女性小于30%。如没有专业设备,可以用“穿衣有力,行动自如”粗略判定。

如果以上三项你都能做到,恭喜你!已经站在长寿“黄金体型”的门槛内了。

维持健康体重,这4招帮你一举达标(尤其第2招被忽视)

大部分人对于减重的认识,误区颇多。实际上,科学饮食+适度锻炼+良好的生活方式才是控制体重、延长寿命的基础。以下4个建议,尤其是第2条,常常被大家忽略。

第一招:优质蛋白每天要达标
蛋白质是维持肌肉和免疫力的基础。建议老年人每天摄入瘦肉和鱼各约50克、牛奶250ml、鸡蛋1个、豆制品25克,保证机体不易“掉秤”。

第二招:主食粗细混搭,粗粮别忘占25-50%
主食不等于只吃白米饭。选择粗粮、杂粮等具有丰富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的食材,能够调节肠道代谢、帮助维重,还更利于预防三高。

第三招:合理摄入脂肪,别完全不吃油
脂肪摄入量建议占总能量20-30%,但以植物油为主,控制动物油脂。适量脂肪有助于内分泌、吸收脂溶性维生素,既满足口感,也有益健康。

第四招:多晒太阳、适度运动、保持社交
多做户外活动,增强身体功能:如快步走、打太极、广场舞,或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肌肉训练(如弹力带练习、深蹲),有助于预防肌少症、提升体能。同时与邻里朋友互动交流,心理状态更好,身体也不容易“掉秤”。

特别提醒:老年人的饮食要少油少盐,主打“软、细、碎、烂”,容易消化吸收。避免高油高糖食物,少喝酒,多喝白水。

控制体重并不是一味“越瘦越好”,而是让你活得更自在、更有力量

无论你是想追求形体美,还是为了健康长寿,所有努力的终极目标都不只是“轻”,而是更加灵活、有劲、不易患慢病死亡率跟体重过高和过低都挂钩,中老年阶段,要防肥胖,也要防“营养不良”,才能少病延年。

不妨现在就对照本文方法计算自己的BMI、测一测腰围和体脂率,再反思一下饮食、睡眠和运动习惯,一点一滴调整,身体自然给你最好的答卷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体重与死亡的关系被发现!证实:这样的体重最长寿,你达标了吗?》
3.《体重与死亡的关系被发现:这样的体重最长寿,达标了吗?》
4.《体重与死亡率的关系被发现了!原来这样的体重易长寿,你达标了吗》
5.《什么是BMI?如何计算自己的BMI?》
6.《公务员体检超重会被淘汰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养生   体重   关系   发现   长寿   健康   腰围   肥胖   男性   风险   肌肉   老年人   女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