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烧光50亿!从人满为患到无人问津,全国古镇,批量倒闭

古镇初醒,旅游热涌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旅游这事儿刚起步没多久,江苏昆山周庄就成了个意外的先锋。那时候周边地方都忙着搞工业,机器嗡嗡转,烟囱冒黑烟,周庄却没跟上趟儿,留下了老河道和石桥群。1983年,当地开始琢磨保护古镇,次年就定下“旅游立镇”的调子。

1988年,乡镇旅游公司一成立,1989年头一批门票就卖出去了。到1996年,周庄办起国际旅游节,名声一下子传开。到了2022年,这地方旅游收入稳稳1.1亿元。你看,这不就是从零到一的起步吗?没大拆大建,就靠着原汁原味的水乡味儿,慢慢就把游客拉来了。

周庄这模式一传十十传百,江浙一带的小镇立马跟风。1999年,浙江桐乡乌镇启动东栅改造,2001年开门,2006年西栅也跟上。乌镇用公私合作那套,投资商出钱出规划,政府管土地。

结果呢?2023年接待游客770万,人均消费231元,营收17.8亿元,净赚2.8亿元。停车一小时十几块,逛街买点小玩意儿,吃碗面条,一趟下来轻松上百。乌镇这成功,让人眼红,全国到处学。2012年,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统计,开发或在建的古镇已经2800多座,全球第一。每个县市平均两座,算下来得逛七年多才能转完。

为啥那么火?说白了,旅游这事儿门槛不高,又能拉动经济。地方政府一看,工业搞不起来,就挖文化老底。江浙先带头,喊出“旅游兴镇”,华中西部也追。湖南、四川等地从2010年前后动工,资金哗哗砸进去。单镇投资过亿的比比皆是,总额上千亿。

开发商蜂拥而上,招标会上报价你争我抢。规划图一摊开,就标河道、建街巷,融入客栈和小吃摊。真有历史底子的古镇就翻新桥楼,刷刷墙,铺铺路。没底子的呢?郊外扒块地,新搭仿古楼,青瓦白墙一模一样。2015年,高峰期全国古镇超3000座,游客总流上亿,周边超市货架空得快,卡车天天卸货。

其实呢,这股热潮背后,有政策推手。2016年,特色小镇建设一喊,地方政府当宝贝。招商引资就靠这个,经济弱的地方不顾三七二十一,上马项目。土地财政紧了,地方债管严了,就指望古镇卖门票、收停车费、出政绩。银行贷款合同签了一摞,资金一到,挖掘机就上。全国真有文物价值的古镇才312座,其余多是新建,抄周庄乌镇的作业。游客初期爱去,新鲜感强,街头人挤人,摊位生意红火。消费链条转起来,纪念品、手工艺品、住宿一应俱全。数据亮眼,年游客百万的镇子,收入过亿,刺激更多人跳坑。话说,你想想看,这不就是风口上的猪吗?飞得高,摔得也狠。

不过,早年那股劲头儿是真带劲儿。周庄从水乡小村变身标杆,乌镇从普通镇子爬上顶峰。模式简单:保护为主,商业为辅。原住民还在,生活味儿没丢。游客来一趟,觉得值。全国学着来,起初都行得通。2012年数据一出,警示灯亮了,但谁管?新镇破土,桩机钻地,振动嗡嗡。热潮里,问题种子埋下,同质化刚冒头,游客逛着逛着就腻歪。成功镇子稳住阵脚,周庄2022年游客量不降反升,乌镇财报亮堂堂。其他地方呢?复制粘贴,忽略本地味儿,埋下隐患。兴起阶段,旅游这盘棋下得热闹,中国文旅从无到有,功劳不小。只是,风头一过,账本就露馅儿了。​

投资狂飙,空城现形

桃花源古镇这事儿,说起来真叫人心塞。2011年,湖南常德启动改造,总投资近百亿,古镇核心区50亿,占地1600亩。预期年游客600万,背靠桃花源景区,5A级帽子2020年戴上。结果呢?八年过去,50亿烧光,2023年游客才30-40万。商户九成关门,停车场收入占大头。改造封路从2017年起,游客绕道走,疫情一砸,入口冷清。2024年,陷入严重困境,投资者血本无归。官方升级景区面积从2平方公里扩到12平方公里,可运营一塌糊涂。话说,这不就是典型的从火到凉吗?规划时雄心勃勃,现实一戳就破。

为啥栽跟头?根子在同质化。全国古镇查重率99%,不看牌子,扔进去分不清。青砖灰瓦街巷,小吃摊统一臭豆腐糖葫芦,手串纪念品一水儿。开发者懒得挖本地文化,抄现成模板,省时省钱。结果游客新鲜感一过,不想二刷。商业化过头,原住民赶走,引入灯光秀和土味表演,文化味儿丢光。消费还贵,一份凉粉250克19.5元,两份近180元。游客摇头走人,高价体验谁买单?经济下行,消费降级,古镇这套没人接盘。

大庸古城更扎心。张家界2016年6月开工,24.43亿砸进去,占地240亩,融合明清土家风。2021年试运营,首月还凑合,日游客万余。转眼2021亏0.84亿,2022亏1.51亿,2023亏2.49亿,2024亏5.96亿,四年总亏10.8亿。日门票不足20张,停车收入520万,占营收大部。2024年,公司重整,法院盯着,破产风险高。曾寄望年营收5亿,净利2亿,现在空壳子。商户198间大多关,街巷空荡。话说,这项目本该是城市名片,背靠张家界景区,却拖后腿。

成都龙潭水城也惨。投资20亿,2013年4月试营业,定位清明上河图,规模赶周庄。开业头几年游客多,河道舟行,摊位热闹。四年过去,商家关门过半,成鬼城。现状荒废十多年,内部空空,周边农田闲置。全国2800多古镇,类似例子一抓一大把。白露园投资3.5亿,一年就凉,整改无用,四年拆除。挤南送风古镇40亿,五年未完,烂尾空城。糖果古镇30亿,举国古镇39亿,全线翻车。批量倒闭不是意外,规划短视,忽略市场。

地方政府责任大。2015年后,土地财政限,地方债严管,资金链绷紧。古镇成政绩工程,急于出成果,不顾实际。招商时许诺高回报,投资商上钩,合同签了钱到账,动工草率。运营呢?没深想,游客来源单一,疫情一击就趴窝。媒体报道,全国超30个5A古镇扎堆江浙,风格业态雷同,审美疲劳加剧。开发者心态从众,挖文化费时费钱,不如现成模式。结果,游客不来,商户撤,资金链断。桃花源这50亿,八年烟消云散,教训血淋淋。

其实,问题早露苗头。2012年数据一公布,专家喊同质化,可热潮不退。新镇如雨后春笋,资金规模放大。成功镇如乌镇靠文旅融合,戏剧节拉人气,稳住。其他呢?过度商业,失去原真,服务差。原住民流失,缺乏创新,游客反馈直指痛点。近九成受访者嫌相似,过度商业最突出。古镇从观光到度假,本该升级,可多数卡壳。投资狂飙阶段,热闹归热闹,隐患堆积。空城现形,不是天灾,是人祸。话说,你说这50亿扔水里,浪花都没溅起,该多可惜。

​困局深思,转型在途​

全国古镇这波倒闭潮,敲醒了不少人。根源不止同质化,还有门票依赖。规划时指望卖票吃饭,忽略多元化。游客来一趟,拍拍照走人,没黏性。商业街满街义乌货,文化内涵薄,买账的少。经济压力下,消费理性,高价坑谁上?地方政府反思中,2024年多地调整文旅策略。重整项目启动,招标文件飞,投资商挑剔。桃花源重组在即,大庸古城法院管,破产边缘转弯。

转型得从根上抓。挖深本地文化,别一刀切。江浙古镇密度高,竞争烈,可乌镇靠活动突围,周庄守原生态。其他地方学着来,融合非遗、手作坊,拉长链条。政策层面,特色小镇建设收紧,强调可持续。财政部数据,地方债2023年高企,古镇成包袱。开发商醒悟,运营前做市场调研,别拍脑袋。游客需求变,短视频时代,网红打卡易过时,得有故事。

文旅这行,本是诗和远方,可批量复制,变味儿。成功案例摆着,周庄乌镇二十多年稳,靠保护加创新。全国学步子跟上,内容跟不上,就凉。2025年,媒体频发报告,古镇需“上新”,创意设计、讲古故事。长三角市场化高,探索多元,古镇从千篇一律,到各显风骚。湖南四川等地,烂尾项目盘活,引入新业态,民宿升级,生态游结合。投资血亏的背后,是教训:规划长效,运营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2

标签:旅游   无人问津   人满为患   古镇   批量   全国   游客   桃花源   文化   同质   地方政府   镇子   街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