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中国一纸公告全球猪肉价格就得地动山摇!
商务部宣布在9月10号,正式开始对欧盟征收猪肉关税,数额高达62.4%的临时反倾销保证金。
这一决策瞬间让欧洲猪肉巨头股价暴跌!
那么国内的猪肉市场是否会迎来一次巨大的洗牌?
老百姓最终又能吃到什么价格的猪肉呢?
商务部计划从9月10日起,对相关产品征收高达15.6%至62.4%不等的临时反倾销保证金。
消息一出市场应声而动,远在欧洲的丹麦皇冠公司股价随即出现下跌,这只是连锁反应的第一个信号。
这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国内市场的公平,更预示着一场波及全球的行业洗牌即将到来。
这场风波绝非无风起浪,2024年6月相关反倾销调查正式立案,此后一年有余,调查团队以严谨审慎之姿,如抽丝剥茧般开展了细致入微的取证工作。
问题的症结在于长期以来的贸易失衡,中国身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猪肉生产大国,其猪肉年产量逾5000万吨,在全球市场举足轻重,此失衡现象亟待关注与解决。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从2020年到2023年,来自欧盟的猪肉产品竟平均占据了中国猪肉总进口量的54%之多。
这背后藏着一个由饮食文化差异催生的“商业秘诀”,欧洲猪耳朵、猪蹄、猪鼻子这类边角料并不受待见,但在中国它们却是餐桌上的佳肴。
欧盟的企业家们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他们将这些在本土销售不畅的猪副产品,以极低的价格大量销往中国市场。
这个策略堪称一本万利,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让一头猪的整体收益硬生生拔高20%到30%。
难怪欧盟的农业游说团体曾将中国市场形容为宝贵且重要,然而这种单方面的宝贵,对中国本土养殖业来说,却是一场持续的噩梦。
自2024年9月以来,中国国内的猪价就一路下行,已经逼近了每公斤14元的盈亏平衡线。
到了今年上半年,价格更是长期在12至13元一公斤的低位徘徊,这让无数养殖户心急如焚。
尤其是在河南、山东这样的养猪大省,许多中小规模的养殖户已经连续亏损超过了半年。
廉价的进口产品是直接的冲击源,一吨进口猪蹄的价格,要比国产的便宜上1000到1500元,这种巨大的成本差异,让国内的猪副产品加工企业在竞争中毫无还手之力。
今年上半年,将近60万吨的欧盟猪肉及副产品涌入中国,这个数量大致相当于国内2000多个中型养猪场整整一年的产量。
大量的外来猪肉直接冲击了本已供应充足的本土市场,导致中国猪肉相关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从2020年开始就持续滑坡,到2024年更是跌到了历史性的低谷,如今反倾销的重拳终于落下。
新关税政策如同一道高墙,显著抬升了欧盟猪肉的进口成本,根据裁定,积极配合调查的企业面临的税率在15.6%至32.7%之间。
比如西班牙的里泰拉肉类公司税率最低,为15.6%,而丹麦皇冠公司和荷兰维扬博克斯特公司则分别适用31.3%和32.7%的税率。
至于那些没有配合调查的企业,将面临高达62.4%的惩罚性税率,我们来算一笔账,如果按最高税率计算,一吨原本售价3万元的欧盟猪肉,加上保证金后,进口成本将飙升至近4.9万元。
这个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前国内约3.8万元一吨的猪肉批发价。
价格优势荡然无存,进口商的采购意愿自然大幅降低,过去欧盟猪肉正是凭借每吨千元以上的价格优势,在中国餐饮、食品加工等B端市场占据了重要份额。
现在这块蛋糕恐怕要被重新切分了,B端的采购商们为了控制成本,必然会将采购重心转回国产猪肉,这将直接拉动国内猪肉的需求。
欧洲猪肉行业对此反应极为强烈,法国猪肉行业协会的理事长直言此举令人担忧,而欧盟的农业游说团体则悲观地预测,这将对整个行业造成严重损害。
毕竟在2024年,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依然是他们最大的海外金主,购买了118万吨欧盟猪肉产品。
对某些国家而言,这种依赖性是致命的,西班牙有超过四成的猪副产品需要出口到中国,这条产业链维系着大约15万人的饭碗。
丹麦最大的肉类加工巨头丹麦皇冠公司,也有近三分之一的猪副产品销往中国。
目前已有5家西班牙肉企宣布暂停对华出口,开始焦急地寻找下家,一些丹麦的养猪场也已悄然减产,试图稳住价格。
但替代市场哪有那么好找,猪副产品这类特殊商品,因全球饮食文化的巨大差异,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能与中国市场体量相媲美的买家。
美国人不爱吃猪蹄,日本人不喜欢猪耳朵,东南亚市场的消费能力又相对有限。
这些产品如果在欧盟内部消化,要么得以更低的价格出售,要么就只能沦为废料,盈利将大幅缩水。
目前公布的还只是初步裁定结果,整个调查预计要到今年12月才会正式截止。
虽然理论上还存在变数,但智库分析认为,距离年底只剩几个月,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小。
欧盟委员会方面表示正在研究中方裁决,并提到了与墨西哥等国的新贸易协议,但业内普遍认为,这些新市场难以弥补失去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损失。
这次反倾销措施,将倒逼中国猪肉产业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随着进口减少,国内生猪市场的供需关系将逐步从宽松转向紧平衡。
行业分析机构普遍预测,到2026年上半年,国内猪价有望突破每公斤16元的关口,回归到合理的盈利区间。
这将促使国内产业的竞争焦点,从过去粗放式的规模竞争,转向精细化的全链条比拼。
上游的育种环节将加速解决长期依赖进口种猪的卡脖子问题,未来两三年内,头部企业会加大投入,构建自主可控的繁育体系。
中游养殖环节的核心将是降本增效,通过智能化设备和精准饲喂技术,力争将行业平均养殖成本,从目前的11.5元每公斤,降至10.5元每公斤以下。
下游的屠宰加工环节则会向品牌化、差异化迈进,推出更多高附加值的冷鲜肉、调理肉制品,逐步改变重养殖、轻加工的传统格局。
猪价的回升,不仅能帮助中小养殖户渡过难关,更将推动整个产业实现高质量的转型升级。
当然也要警惕进口量减少过快可能导致的猪价短期大幅上涨,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监测与调控,保障民生供应稳定。
最终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国产为主、进口补充的良性、可持续的市场新秩序。
其实作为普通消费者来说,大家就盼着市场能赶紧稳定下来,不管是养殖户还是消费者,都能过上踏实日子。
那么大家认为,这猪肉价格到底该咋走,才能皆大欢喜呢?
参考资料:
环球网《商务部初步裁定:欧盟猪肉存在倾销行为,决定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