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印钞机”这条旧公式,今天彻底失灵。10月30日,散瓶飞天批发价跌到1660,比前一天又掉30块,屏幕上的数字绿得刺眼,像给所有囤货人开了一张实时欠条。别急着喊“抄底”,典当行先一步停收——去年还能押1500的飞天,现在连1000都不给,业务员一句“酒味太呛,压仓库占地方”,把金融神话直接踹下神坛。
没人想到崩塌来得这么干脆。去年618“黄茅起义”只是前菜,黄牛把价格砸穿成本线,原以为茅台会像2013年那样靠“时间换空间”,结果等到的是三季报:营收增速0.56%,净利润增速0.48%,小数点前几乎清零。数字冷冰冰,却像一记闷棍敲在囤货人后脑——原来“只涨不跌”的信仰,也会熄火。
更难受的是二线兄弟。口子窖单季营收腰斩,净利润只剩一个零头,财报发布那天,股价直接躺进跌停板,连挣扎都省。高端货架上,800-1500元价格带成了“倒挂重灾区”,扫码价1399的某品牌,电商补贴后698还包邮,老板一边点确认发货一边骂:卖一瓶亏200,总比烂在仓库里强。

有人把锅甩给消费降级,其实真正的杀手是“需求真空”。过去二十年,茅台的涨幅曲线跟挖机销量、水泥价格指数几乎重叠——房地产高歌猛进,一杯飞天就是半张批文;基建狂飙,一箱原箱就能换来一段工程款。如今工地静了,KTV包厢空了,酒局还没开场就散场,几百万瓶社会库存一下子失去下家,价格只能自由落体。
年轻人更狠,直接不给入场机会。95后职场新人生日礼物是PS5和Switch,开盲盒也不开茅台,觉得那是对中年人的“服从性测试”。他们愿意为小众果酒、低度威士忌花三百五百,却不愿为“金融酒”多花一分。一代人的口味迁徙,把高端白酒的护城河悄悄填平。

最惨的是流通末梢。过去黄牛靠“撸货群”日赚斗金,现在群主卷款跑路,留下一堆欠条和骂声;经销商把门店改成烟酒店+快递代收点,靠卖饮料矿泉水给社区老人续命;典当行干脆在门口贴告示:本店只收黄金,不收酒。茅台从“硬通货”变成“烫手山芋”,也就一个季度的事。
可也别急着唱挽歌。300元以下价格带反而热闹:玻汾、绿脖西凤动销飞快,光瓶酒靠“便宜大口干”抢回餐桌;茅台自己的1935降到700出头,销量立刻抬头——说明大家不是不喝酒,只是不肯为泡沫买单。行业第一次赤裸裸地面对“性价比”三个字,像一场迟到的成人礼。

老酒圈有句话:酒价跌三成,炒家失眠;跌五成,藏家抄底;跌七成,世界清静。现在飞天距离高点已抹去40%,依旧没人敢喊底。或许真正的底部,是当饭桌上再没人提“这瓶能换多少钱”,而是老老实实问一句“今晚咱把它喝完?”——到那天,茅台才算回到液体本身,行业也才能喘口气,重新学会敬畏消费者的舌头,而不是他们的钱包。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