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沉睡在青龙山山脊上的青龙寨

晨光熹微,朝晖初露。沉睡在青龙山山脊上230岁的清代军事城堡——青龙寨,被朝阳唤醒了,从树林中慢慢露出一面面寨墙,像一本摊开被露水浸湿的古老帛书,静静地向世人讲述着它那个时代的传奇故事。

青龙寨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位于南漳县板桥镇东南5公里处的青龙寨村,是明清时期南漳千余座古山寨群的典型代表。2012年,青龙寨入选“中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2013年5月,青龙寨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寨又称“集兵寨”,是一座军事城堡。史料记载,明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和赋役的苛重,荆襄成为“流民”和“逃户”聚集最多的地方,成化元年以刘通、石龙为首的“流民起义”,南漳成为重灾区,起义军为抵抗官兵的追剿,大户人家为逃避起义军的骚扰和抢劫,都纷纷修建山寨。清朝嘉庆年间,川、楚、陕爆发白莲教起义,襄阳王聪儿声势最大,盘踞襄阳南漳一带。起义军、民团、富绅因此大量新建和维修明代修建的山寨。著名绅士冯哲夫在《徐总兵墓志铭》中写道:“唯嘉庆时,白莲教匪倡乱,由川而楚,余孽往往窜入俶肆扰害,乡人多于山顶筑寨以相守御,迄今山间累累相望者,咸旧日避乱处也。”寨即寨。青龙寨就是那时修建的,主要用于军事。它与相邻的黄家寨、点子寨、五峰寨等共同构成东南防御体系。

古山寨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伫立于一处由西向东外延的狭长峰岭之上,西侧高耸,东侧低伏,落差达15米,三面绝壁环绕,使得山寨高不可攀,山寨顺势构建其上,远远望去,犹如一条巨龙昂首,升腾欲飞。在古寨东侧悬崖下有一条“猛洞河”,河水湍急,河旁有一条古道,蜿蜒盘绕在崇山峻岭之中,是古时通向山外的唯一一条道路,青龙寨就扼守于此。

整个山寨依山势呈东西布局,以石构建筑为主,全长127米,宽窄相间,从20米到40米不等,房屋32间,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寨内房屋沿着山脊南北两侧建造,寨中间有一条狭长的梯级通道贯穿整座山寨,连接着每一个角落。外围寨墙高耸,至今保留着齿形垛堞,箭孔方正,仿佛还能听见箭雨齐发的呼啸。

古寨设有东、西两道寨门,每道寨门都藏着古人的军事智慧:东门外山势崖峭壁立,易守难攻,于是在门的上方设有较宽阔的平台,用于堆放滚木和擂石等,若敌军从山下入侵,守军可以从东门两侧居高临下向敌军投石、抛滚木、射箭,形成交叉火力;西门为古寨的主要入口,也是防御的重心所在,于此构筑了一座高大坚固的半圆形碉楼,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格局。

这个碉楼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与欧洲城堡极为相似。现存碉楼分为上下两层,总高7.40米,顶端稍有损坏,碉楼门设在南侧,门下垒砌有9级石阶,碉楼内下层东壁设有通往寨内的门道,上层西壁设有两个方正的射击孔。站在碉楼上,仍能感受到当年的紧张与肃杀。

青龙寨与自然山水结合精妙,集奇、险、秀于一体,不仅如此,它的整体建筑布局也特别有讲究。据当地老人讲,青龙寨实际上是由两座山寨组成,一大一小,一圆一方,象征着天地合一,阴阳相配。小寨建筑为圆形,南北分设寨门;大寨建筑为长方形,东西分设寨门,据说是按照先天八卦而设计。寨的长度、宽度、房屋间数、门窗等有关数据均与八卦相符。小寨面貌已非昔日,大寨保存有大部分城墙,房舍、箭堡、寨门也完好无损。如今,224省道从青龙山的半腰通过,在数里之外就可以看到青龙寨的雄姿。

巍峨耸峙,屹立在高山之巅,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青龙寨,是不能再生的历史遗产,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它是珍贵的历史遗物,是“最直观的教科书”,见证了大千世界的沧桑巨变,对研究当地的历史及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近些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板桥镇开启了古山寨保护的新征程。该镇在加强对古山寨保护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适度进行旅游开发,深度挖掘古山寨历史文化资源,结合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将古山寨作为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打造具有特色的板桥生态旅游文化品牌。2024年,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使用国家专项资金对青龙寨进行了系统修复。如今,青龙寨正带着它的国字号招牌和悠久的历史风韵,将在板桥生态旅游文化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陶和典、唐志强、熊明银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历史   南漳   青龙   山寨   碉楼   板桥   起义军   嘉庆   襄阳   乡村   滚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