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称“天府之国”,千百年来,都江堰滋养着成都平原,让这里物产丰饶。按理说,四川是不缺水的。但最近,一个投资高达575亿元,工期长达8年的“引大济岷”工程正式获批的消息,却让很多人感到了意外。

一个不缺水的地方,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去修一个堪称“超级工程”的引水项目?这背后,其实藏着成都平原一个不为人知的“渴”。
外人看四川,总觉得这里江河纵横,水资源丰富。这话没错,但水跟钱一样,怕的不是总量少,而是分布不均。四川的水,大部分都集中在西边的川西高原,而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成都平原,水资源承载力其实已经快到天花板了。

长久以来,成都平原的“命脉”几乎完全系于岷江和古老的都江堰工程。可以说,是单一水源在支撑着数千万人的生活和庞大的经济体量。这种模式,平时看着没问题,但一旦遇到极端干旱天气,或者上游水源出现突发污染,整个区域的供水安全就会立刻拉响警报。
说白了,成都平原看着“水润”,实际上得了一种“水资源焦虑症”。要彻底根治,唯一的办法就是再找一条“命脉”,构建“双水源”的保障格局。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西边,投向了水量丰沛的大渡河。这个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构想的计划,在酝酿了半个多世纪后,终于要从图纸变为现实。

这个工程有多宏大?我们可以看几个数字。
输水线路总长261公里,估算总投资575亿元,总工期96个月,也就是整整8年。建成后,每年能为成都平原带来超过15亿立方米的活水,惠及成都、德阳、绵阳等8个市的3400万人口。
更有意思的是,这条奔涌的“大河”,你将来在地图上可能都找不到。因为它绝大部分都“藏”在地下。整个工程,超过90%都是通过深埋的隧洞输水。

这可不是挖地铁那么简单。这些隧洞要穿越龙门山和邛崃山脉,最大埋深超过2000米。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在两公里深的地壳内部,硬生生开凿出一条地下长河。施工中要面对高地应力、岩爆、活动断裂带等世界级的工程难题。这不仅是对财力的考验,更是对国家顶级工程技术的一次大阅兵。
这个工程最大的争议和看点,在于它的选线。
工程线路需要穿越的区域,是地球上生态最敏感、最脆弱的区域之一,这里面就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要在国宝的家门口搞这么大的动作,风险和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不打扰大熊猫们的宁静生活,工程方案做了最大限度的避让。实在无法避让的,就采用深埋隧洞的方式,从保护区的核心区下方“悄悄”穿过,把对地表植被和动物活动的影响降到最低。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保持一份审慎。毕竟,任何大型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都不可逆。这场为了城市发展的“豪赌”,能否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未来8年的建设过程,将给出最终的答案。

引大济岷工程,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试图解开成都平原未来发展的资源枷锁。它承载着一个区域对安全的渴望,对发展的期盼,也考验着我们在面对自然时,那份应有的敬畏与智慧。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