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摘自《千秋一脉》
许倬云 著述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位于印度次大陆上(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五天竺”。两条河并不怎么相通。而两条河的外面绝大部分是德干高原,又干又热,往北是喜马拉雅山,西北方向上,兴都库什山在这边和帕米尔中间形成通道,一直连到中亚细亚一带,在胡马南下时无险可阻。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气候热而湿,植物也容易生长。
恒河(图源:百度百科)
这是世界上土壤堆积最厚的地区,但它的资源不足,新石器文化所需石块的来源主要在兴都库什山——与印度河流域距离较近,所以印度河产生哈拉帕文化,规模犹如城邦,猜想大概是两河流域与埃及尼罗河流域两种古代文化传统居然在此并合,形成了面貌独特的古代文明。
可是哈拉帕文化有个很奇特的现象,其文化的一致性极强:一个遗址可以大到几万平方英尺(1英尺约等于0.3米),小的也有千把平方英尺,但不论遗址大小,布局都很像——一侧是高地,上面有神庙、仓库与公共集会场;另一侧靠河的平原地区,是居住的地方,有街市与民房。
哈拉帕遗址(图源:百度百科)
哈拉帕文化所代表的是农业地区的小村落,因为植物成长容易,农具极为保守,耕作方式也极为保守,以致没有走向精耕的趋向。
此外,印度次大陆是山坡地形,处处割裂,并不完整,各处河流直接下流,没有漫长的曲折河域。
因此,一个印度次大陆被割裂为许多小王国,而且彼此之间,并不容易来往。
哈拉帕文化兴起很快,消失也很快,原因大约即在于一致性太强,太过整齐划一了,无法适应新的要求和新来的挑战。
当然有关哈拉帕文化消失的推测有很多,如瘟疫、战争、大洪水等。但我认为从西北口进来的征服者才是主要的原因,这些征服者包括亚洲人和印欧民族的祖先雅利安人。这些外来的侵略者,一波一波经过印度河,以其强大的武力,肆意残杀,所过者破。
这种路过的杀戮,不止一次而已。
到今天,印度的社会仍是种姓制度:最上一级是婆罗门,第二级是武士。如此的社会分割,的确是反映了雅利安人的血液几乎集中在第一级和第二级。
哈拉帕的毁灭,也有人归之于距今四千年前世界性的气候影响。喜马拉雅山的西坡,可能正如中国夏禹时代的洪水一样,融雪直泻而下,一波又一波,淹没了哈拉帕的村落。
喜马拉雅山(图源:百度百科)
那种罕有的大灾难,却是足以毁灭这一古代文明,以至于我们今日只能见到非常稀少的痕迹,知道曾经存在过如此先进的古文明,而沧海桑田,如今只剩颓垣残壁。
大约从公元前一千六百多年开始,至少八百年中不断地有侵略者入侵印度次大陆。第一波侵略者变成主人,不与当地人混合,第二批来的人又不愿意与第一批人混合,一波又一波地进入,造成一层又一层的阶层性。
从纵的方面讲是阶层化,从横的方面讲是割裂化。到今天,印度的国家与社会仍不能摆脱这些特征。
印度没法统一,因为每个地区的地区性太强烈,即使小地区的统一也经不起外来的刺激。各地人种又有相当的不同,这种割裂性和阶层性是到今天还难以有效统一的主要原因,也是其无法扩展的原因。
印度宗教,尤其是佛教有其特色,令人钦佩。可是国家无法发展,每一次印度有大帝国出现时,都有两大特性:第一是由外来民族建立,第二是帝国无法伸展扩大——但印度文化没有尼罗河流域的内敛性。另外,印度文化存在地区性的差异,区域之间变动性很强。
到今天,世界各处各有进步,只有印度保留了几乎一切古老的偏见与特色。
注:本文节选自《千秋一脉》
喜欢相关内容可阅读全书哦~
推荐阅读
《千秋一脉》
许倬云 著述
陈宁 邵东方 冯俊文 编
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
高高国际 出品
内容简介:
《千秋一脉》是当今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95岁高龄的许倬云先生2025年最新力作。全书以历史专题为线索,对许先生一生的主要史学思想进行了全新梳理,以图呈现出其全部学术观点的内部连续性和内在逻辑。
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讲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源”,系以作者对于中国古史演变过程的思考作为线索,从亲缘特色、家国文化、文官制度、知识分子、精耕农业五个角度,讲述中国历史文化的“变化之本”。下编讲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流”。它将中国历史无穷变动中一格一格的“蒙太奇”串联起来,梳理了中国是如何在与世界的碰撞、分裂、融合、统一中,“常中求变”“变中寻常”,一步步发展为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集血缘、文化、政治、经济共同体为一身的复杂“共同体”。
这套书是许倬云对其“大历史观”的进一步阐发与完善。他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比较学、考古学、系统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全景式展现了千年中国是如何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延续与发展。为当代中国人从历史的"变与不变"中找到应对万变的底气。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