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龙城,酒香氤氲,思想激荡。11月12日,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承办的第四届中国酒业活态文化·国际化大会暨《中国酒业“十五五”新文化发展纲要》发布仪式在山西太原盛大启幕。大会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位酒类企业代表、文化学者、行业专家及媒体人士,共同探讨在中国酒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如何以活态文化为内核,开启波澜壮阔的国际化新征程。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胡振民、商务部原副部长张志刚、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知名媒体人,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杨澜等特邀嘉宾莅临现场,彰显社会各界对中国酒业文化建设的深切关注。汾酒、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古井贡、郎酒等逾百家白酒、黄酒、啤酒、露酒头部企业负责人,以及众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凝聚起产业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大会由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主持。作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本次大会不仅是对过去三届活态文化理念探索的总结与升华,更是站在“十五五”新起点的战略宣言。《中国酒业“十五五”新文化发展纲要》的重磅发布、“中国酒业口述史研究中心”的成立仪式,以及多位行业领袖与跨界专家的主旨演讲,层层递进,为中国酒业的未来之路指明了方向。

▉智慧碰撞:
多维解码活态文化国际表达
中宣部原副部长胡振民在发言中指出,中国酒文化是“活着的遗产”,需通过深挖核心价值、创新跨界表达,让静态文化转化为动态交流媒介。商务部原副部长张志刚则从历史维度梳理了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的活态交融,肯定了香型创新是活态传承的典范。

作为“活态文化”首倡者,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清茂分享了《中国汾酒复兴纲领体系的国际化1.0模式》,详细阐述了以“三驾马车”(华人营销、华商互动、本土化营销)和“九个重点”为核心的国际市场开拓体系,其覆盖全球72国、入驻千余家海外酒吧、西餐吧的成果,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杨澜女士以“新生万物”的实践为例,强调活态表达需“见物更见人”,让酒文化从“展品”变为“生活场景”。帝亚吉欧大中华区副总裁傅凌霄则从国际烈酒巨头的视角建议,中国白酒应在坚守核心的基础上,通过产品创新(如优化口感)和行业抱团来提升国际话语权。

▉“五大破壁”与“四大实践”:
破局酒业国际化
“活态是中国酒业新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在题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主旨演讲中开宗明义,中国美酒的活态魅力,根植于千年传承却生生不息的酿造技艺,流淌于社交场景的民俗礼仪,彰显于持续迭代的生活美学。这份独特魅力,承载着中国的文化自信、文明自信、酿造自信与生活自信,使得推动国际化已成为全行业的自觉行动。

针对中国白酒出口仅占全球烈酒市场2.4%的现状,宋书玉犀利地指出,国际化最大的障碍并非风味口感,而是品类认知、文化认知与价值认知的鸿沟。为此,他系统性地提出了中国美酒国际化的“五大认知破壁”关键方向:
认知破壁:从“不可能”到“可能”。宋书玉呼吁行业摒弃“土酒”自卑心理,回顾国潮涌动的今天,中国美酒完全有底气从昔日的“追崇洋货”转变为“崇拜自己”,完成一场深刻的思维革命。
文化破壁:从“中国美酒”到“世界名酒”。宋书玉强调,产业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问题。中国酒国际化必须跨越文化边界,让世界了解中国黄酒、白酒、露酒的世界传奇地位,实现从“中国酿造”到“全球名酒”的认知转变。
消费破壁:从“中式餐饮”到“中西合璧”。中国美酒出海需适配多元场景。既要自信展示中餐配酒的生活美学,也要积极探索如鸡尾酒调饮、佐餐自饮等西式品饮方式,以“洋为中用”的智慧,实现“中为洋用”。
价值破壁:从最古老、最神秘到最珍贵。宋理事长从历史、技艺、科技、人文、稀缺等多维度梳理了中国美酒的独特价值构成,指出关键在于找到与全球消费者的价值认同点,以强大的民族自信构建“世信”。
产业破壁:从民族到世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酒类生产与消费国,必须从“民族产业”升级为“全球产业”。当务之急是构建清晰的中国美酒品类表达和国际标准化体系,掌握国际话语权。
理论指引方向,实践成就未来。宋书玉进一步提出四个具备操作性的实践路径:
抱团出海,方能远航:强调产业整体出击,通过联合推广、统一品类形象,改变过去名酒企业单打独斗、收效甚微的局面。
从产品出口到产能输出:借鉴帝亚吉欧等国际巨头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海外建厂,降低贸易壁垒,实现本地化酿造与全产业链协同出海。
文化遗产彰显文化自信:重磅宣布正在组织中国白酒、黄酒、露酒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双遗”这一世界通用语言,提升中国美酒的文化地位。
强化品类国际传播:通过编写《中英文词典》、进驻使领馆、培育国际品酒师、激活海外华人社区、绑定中餐馆等多渠道,系统培育全球消费者。

▉《纲要》亮相,
开启产业新文化时代
本次大会的召开,适逢中国酒业处于关键的行业节点:一方面,中国酒类市场内部竞争日趋激烈,寻找新增量空间成为共同诉求;另一方面,处在变革与挑战的新消费趋势,急需文化创新的赋能加持;第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国货出海、文化出海已成为时代浪潮。中国酒业亟需系统性的战略框架,将分散的国际化尝试整合为强大的产业合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酒业“十五五”新文化发展纲要》的发布可谓恰逢其时。这份4800余字的纲要,科学构建了“139计划”,其核心是将中国酒业从“企业文化时代”推向“产业文化时代”,并将“活态文化遗产认定保护利用”列为三大重点任务之一,意图系统保护酿酒微生物菌群、诗词歌赋等活态遗存。同时,“中国酒业口述史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通过标准化记录濒临失传的口头技艺与故事,为活态文化留存最鲜活的基因。

纵观大会的召开,具有诸多程碑式的意义。首先,战略清晰化。标志着中国酒业的国际化探索,从过去零散的、以贸易为主的“1.0阶段”,正式进入了以文化为引领、以体系化建设为支撑的“2.0新阶段”。宋书玉 “五大破壁”精准切中了行业痛点与发展瓶颈。其次,路径协同化。会上,“抱团出海”成为社会与行业最强音,避免了内卷,有利于形成“中国酒”的统一形象。从产品出口到产能输出的论述,则展现了行业领导的远见,着眼于全球化布局的长期竞争力。再次,根基牢固化。无论是申报“世界双遗”还是建立口述史档案,都是在对中国酒业最深厚的文化根基进行加固,确保了国际化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带着千年酿造智慧与独特文化故事走向世界,其底蕴之深厚前所未有。

“路虽长,行者将至。道虽远,志当必达。”宋书玉理事长用这句充满哲思的话语为演讲作结,也道出了全体中国酒业人的心声。活态文化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行业的盛大聚会,更是一次文化的集体出征。它清晰地昭示:中国美酒国际化,已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做好”的必答题。在活态文化的铸魂与引领下,在《纲要》的蓝图指引下,中国酒业正以更加自信、坚定、团结的姿态,扬帆远航,让这滴蕴含东方智慧的甘露,真正成为与世界人民分享快乐、感悟美好的“世界琼浆”。(李澎)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