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饼”名称的起源及古代别称,结合历史文献与民俗研究,可梳理如下:
一、“月饼”名称的最早记载
“月饼”一词首次出现于南宋,具体见于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该书卷十六《荤素从食店》条目中,将“月饼”与芙蓉饼、菊花饼、梅花饼等并列,描述为“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 。这表明南宋时期的月饼仅是一种日常点心,与中秋节并无直接关联。同一时期的《武林旧事》也在“蒸作从食”中罗列了“月饼”,但同样未提及节令属性。
值得注意的是,北宋苏轼在《留别廉守》中写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诗句,描述的是一种类似月饼的酥皮甜饼,但当时民间称其为“小饼”或“月团”,尚未形成“月饼”的固定名称 。
二、古代别称及其演变
在“月饼”定名之前,这类圆形饼食经历了漫长的名称演变:
1. 胡饼(汉至唐)
汉代张骞通西域后,引入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称“胡饼”。《续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可见其流行程度。唐代长安的胡饼铺兴盛,白居易曾作诗《寄胡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描绘其制作工艺 。传说唐玄宗与杨贵妃赏月时,因嫌“胡饼”名称不雅,杨贵妃提议改称“月饼”,但这一说法多见于民间传说,缺乏正史佐证 。
2. 宫饼、金饼(宋)
宋代宫廷中流行一种精致的圆形酥饼,称为“宫饼”。苏轼诗中的“小饼”“月团”则是民间对同类食品的俗称。《梦粱录》虽记载“月饼”之名,但未普及,文人仍多用“金饼”等雅称 。
3. 团圆饼(元明)
元代月饼开始与中秋节关联,出现馈赠习俗。明代《酌中志》记载:“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强调其团圆寓意 。《宛署杂记》则明确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标志着“月饼”成为中秋节的专属名称 。
4. 其他别称
月糕:元代文献偶见此称,如《析津志》记载大都风俗时提到“月糕”,但未广泛流传 。
自来红、自来白:清代北京地区的特色月饼,因饼皮颜色得名,属于节令食品细分品类 。
月菜糕:清末慈禧太后因忌讳“月饼”与“月病”谐音,曾改称“月菜糕”,但这一称呼仅在宫廷短暂使用 。
三、名称演变的文化逻辑
从“胡饼”到“月饼”的名称演变,折射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本土化进程:
1. 汉代至唐代:胡饼作为西域饮食传入,名称保留外来文化印记,制作工艺以烤制为主,馅料多含胡桃等西域食材。
2. 宋代:随着中原饮食技艺的发展,饼类从单一烤制转向蒸、煎、炸等多种工艺,“月饼”作为市井点心出现,但尚未与特定节日绑定 。
3. 元明以后:月饼与中秋节祭祀、团圆主题深度融合,名称逐渐固定,成为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符号。明代《西湖游览志余》称“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点明其文化内涵 。
四、文献争议与传说辨析
1. 名称起源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月饼”名称最早见于北宋《武林旧事》,但该书实为南宋周密所著,记载的是南宋临安风俗,与《梦粱录》的记载并不矛盾。
2. 杨贵妃命名传说:此说多见于明清文人笔记,如《燕京岁时记》等,但唐代史料中并无相关记载,更多是民间对名称演变的浪漫诠释 。
“月饼”名称定型于南宋,但作为圆形饼食的雏形可追溯至汉代的胡饼。其名称演变不仅反映了饮食工艺的进步,更承载了从西域饮食到中华节令食品的文化融合。从“胡饼”“月团”到“月饼”“团圆饼”,每一个名称都镌刻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密码,最终在元明时期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象征符号。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