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笼包子卖280元,一碟花生米卖58元,狗不理包子现成了人不理

狗不理包子,这名字在全国可谓是人尽皆知。

不仅冠有“天津三绝”的称号,甚至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当中。

但是这个从清朝咸丰年间,就有名的天津传统美食,却在如今“爆雷”。

一笼包子280、一碟花生58,如此价格,让曾经不理人的包子,变成了现在的人不理。

是什么导致这家老字号变味了?

狗不理包子的来头,得从1858年说起。

那年,14岁的天津少年高贵友,在运河码头边晃悠时发现,扛大包的工人、拉纤绳的纤夫,天没亮就蹲在码头等活,肚子饿了就四处找吃的——要快,要管饱,还要便宜。

他瞅准这个机会,凑了点本钱开了个小摊铺,取名“德聚号”,专做包子卖。

他做的包子有讲究,皮擀得薄却不容易破,馅料是肥瘦相间的猪肉剁细,还加了自家调的酱油提鲜,咬开能喝到鲜汤汁。

就凭着这口实在味道,小摊铺很快火了,每天一开门就排起长队。

高贵友手脚麻利,从早到晚埋着头包包子、蒸包子,客人问价、聊天,他都没功夫搭话,时间一长,周围人就打趣说“这狗子不理人”,“狗不理”的名号就这么传了开来。

后来,袁世凯在天津任职时,听人推荐去尝了这家包子。

咬下第一口,他就觉得鲜得地道,专门让人多做了几笼,快马送到北京呈给慈禧太后。

慈禧尝过之后,连说“皮薄馅大,鲜而不腻”,还让御膳房照着做,可总做不出那个味。

有了皇室的认可,狗不理的名气一下子从天津传到全国,各地的官员、商人到了天津,都要专程去吃一笼。

可是好景不长,高贵友去世后,他的儿子高金铭接了手。

这时候的高金铭不满足于只做个小铺子,开始琢磨打造品牌,把“德聚号”正式改成“狗不理”。

但是,高金铭并没有延续父亲的手艺,加之赶上抗日战争,为了躲避战争多次搬迁,导致很多秘方失传。

在第三代人高焕文继承时,又因为经营不善导致“狗不理”彻底关停。

直到1956年,在天津官方的支持下,狗不理重新开张。

这次重开,师傅们找出仅有的老方子,严格照着上面去做,从选料到蒸制都不敢马虎,很快“狗不理”再次成了天津人待客的“招牌”。

后来,冯巩在春晚的小品上,提到了“狗不理”的味道,一时间“狗不理”的名声火爆国内。

“狗不理”当时的老板,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往外扩。

先是在北京、上海开了分店,后来又往广州、西安等城市扩张,每家分店一开业都客流不断。

2004年,狗不理还走出了国门,在韩国首尔、日本东京开了店,不少海外华人专门去打卡,说咬一口就能想起家乡的味道。

最鼎盛的时候,狗不理在全国有40多家门店,一年利润能到上亿元,成了真正的“国民包子”。

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却一步步走向了下坡路。

最先让老顾客觉得不对劲的,是价格。

以前常吃的基础款猪肉包,早些年才卖2元一个,可没过几年,价格像坐了火箭——先是涨到10元,接着15元,后来直接标到35元一个,8个就280元,涨幅翻了16倍还多。

可懂行的人都清楚,就算用最好的馅料,单个包子的原材料成本也超不过3元,这价格比五星级酒店的点心还贵。

但溢价没换来更好的品质,以前做包子用的是品牌冷鲜肉,肥瘦比例严格按3:7配,吃起来嫩而不柴;后来为了压成本,换成了市场上的廉价冻肉,解冻后腥味重,口感也发柴。

面粉也从高筋粉换成了普通面粉,筋度不够,蒸出来的包子软塌塌的,捏一下就变形,以前那种“提起来像灯笼,放下像菊花”的形态再也见不到了。

最核心的馅料高汤更是偷工减料,原本是用猪骨、老鸡慢炖4小时熬出来的,现在直接用味精兑水代替,鲜香味变成了刺鼻的味精味,吃两口就觉得腻。

就连搭配包子的一碟花生米,普普通通的油炸花生米,也敢卖58元,不少顾客吐槽“这哪是卖花生米,是卖金子吧”。

而且,就连卫生问题也开始掉线,有后厨员工偷偷流出视频,画面里隔夜的馅料随意堆在操作台上,没有密封,苍蝇在旁边乱飞。

蒸包子的笼屉上沾着黑乎乎的污渍,从来没彻底清洗过。

消费者投诉更是家常便饭——有人在包子里吃出头发,有人咬到石子,可店家要么说“是你自己带进去的”,要么给张优惠券就想打发,从来没有正经道歉和整改。

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短短3年内,狗不理就收到了23次卫生处罚,差不多两个月就有问题被查出。

2020年,有美食博主去天津的狗不理老店探店,拍视频说“包子皮硬、馅料咸,20元一个不值”,视频发出去后,店家不仅没反思,反而直接报警,说博主“恶意抹黑”。

狗不理集团更是火速发声明,说“这是加盟店,和总部没关系”,从头到尾没提一句整改的话。

甚至有不少顾客反映,进店后服务员全程冷着脸,点单时问一句“哪种包子卖得好”,得到的回应只有“自己看菜单”,要是想加壶水、要双筷子,得喊好几次才有人理。

投诉渠道更是形同虚设,打客服电话,永远是“会反馈给相关部门”的标准话术,之后就没了下文。

现在天津本地人碰面,要是有人问“去哪吃包子”,总会有人摆手忠告“千万别去狗不理,又贵又难吃”。

“狗不理”会走到这种地步,完全就是自己作的。

为了圈钱,它搞加盟代理,地级市代理费200万起步,可收了钱却不管监管——这家店的包子大,那家店的馅料少,口味差得离谱。

从2019年开始,狗不理把重心放在了速冻产品上,超市里随处可见冻成硬块的狗不理包子,可没了现蒸现卖的新鲜劲,这些速冻包子和普通品牌没什么区别,彻底丢了自己最核心的优势。

巅峰时期,狗不理在全国有80家门店,现在只剩12家。

参考文献

法制日报——2020-09-15《“狗不理”翻车,老字号不能“倚老卖老”》

界面新闻——2021-03-29《狗不理败走京城,做速冻食品也难翻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6

标签:美食   花生米   包子   天津   品牌   肥瘦   老字号   顾客   味道   小摊   店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