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本政客再度“拜鬼”的新闻冲上热搜,当修改后的历史教科书模糊侵略史实,一个沉重的问题始终萦绕在亚洲人民心头:曾给世界带来滔天灾难的军国主义,为何在日本迟迟未能彻底根除?这份延续至今的“历史后遗症”,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日本军国主义的存续,首先要追溯到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土壤——皇国思想。从古代“神国观念”出发,日本将天皇塑造为“现人神”,形成了“忠君爱国”与“对外扩张”绑定的价值观。明治维新后,这种思想被系统性纳入教育体系,《教育敕语》明确提出“臣民应尽忠节,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将个人价值完全依附于天皇统治和国家扩张。
这种思想并非简单的“爱国情怀”,而是带有强烈排他性和侵略性的精神武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更让日本社会形成了“武力至上”的共识,军国主义从一种思想潮流,逐渐演变为渗透到政治、军事、文化各领域的制度性存在。即便二战战败,这种深植于民族记忆中的思想基因,也未被彻底切断,成为日后死灰复燃的“火种”。

如果说历史根基是内因,那么二战后不彻底的战后清算,则为军国主义存续提供了外部空间。1945年日本战败后,主导对日占领的美国,出于冷战战略考量,逐渐改变了“彻底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初衷,转而将日本打造成“远东反共堡垒”。
在这种背景下,东京审判成了一场“选择性正义”:虽然部分甲级战犯受到惩处,但天皇制被保留下来,大量曾参与侵略战争的政客、军官未被追责,甚至重返政坛。比如战后日本首位首相吉田茂,曾是狂热的军国主义支持者;而后来的首相岸信介,更是二战甲级战犯嫌疑人,却能顺利掌权。这些人的存在,使得日本战后的“和平改造”流于表面,军国主义的政治基础并未被彻底摧毁。
更严重的是,美国主导的“反向清洗”,将矛头指向日本左翼力量,却对右翼势力网开一面。这种双重标准,让日本社会失去了对军国主义的彻底反思,反而为右翼势力的复苏提供了温床。
进入和平年代,日本右翼势力通过“历史修正主义”,不断为军国主义翻案,完成对历史记忆的“系统性洗白”。这种修正并非零散的言论,而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逻辑链条:将侵略战争美化为“解放亚洲的圣战”,将战败描述为“终止战争的遗憾”,将东京审判定性为“胜利者的正义”。
在教育领域,右翼势力通过修改教科书,逐步淡化侵略史实。2001年,扶桑社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将“九一八事变”描述为“日本为解决满洲问题而采取的行动”,将“南京大屠杀”表述为“存在争议的事件”,这种“去侵略化”的修改,让一代又一代日本年轻人失去了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在政治领域,参拜靖国神社成为右翼政客的“政治必修课”。靖国神社供奉着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14名甲级战犯,参拜行为本质上是对军国主义历史的认同。从桥本龙太郎到安倍晋三,多位日本首相以“私人身份”或“官方身份”参拜,传递出的信号极具煽动性,进一步助长了军国主义思想的抬头。
近年来,日本军国主义的复苏,更与其中东大国的野心紧密相关。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日本不再满足于“经济大国”的定位,转而寻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而军国主义思想,恰好成为其突破“和平宪法”、实现军事松绑的“思想工具”。
从修改《防卫计划大纲》,将“防卫”改为“攻防兼备”,到通过《和平宪法》第九条修正案,允许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从大幅增加国防预算,到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加强军事合作,日本的军事扩张步伐不断加快。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军国主义思想的“精神支撑”——通过渲染“外部威胁”,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为其军事行动寻找合法性。

日本军国主义的存续,是历史根基、战后清算、国内思潮与现实野心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日本社会的“沉疴”,更是对亚洲各国人民情感的伤害,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之所以反复提及日本军国主义的危害,并非要延续仇恨,而是要警惕历史的悲剧重演。唯有让日本正视历史、彻底清算军国主义残余,才能真正实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这,需要每一个热爱和平的人共同努力。
你如何看待日本军国主义的存续?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一起参与讨论。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