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断与大陆企业的合作,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放言:中国半导体无能为力。
可纵观现在的半导体圈,到底谁被打脸了?
2023年,张忠谋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曾说,如果台湾想扼杀中国,那他们真的无能为力。
而今年6月,台湾当局紧跟美国政策,将大陆601家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名单。
但是一个月过去了,好像也没对我们产生什么太大的影响。
当年台湾跟着美国瞎折腾,真的限制住了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了吗?
张忠谋18岁就去了美国,后来入了美国籍,一直以“美国人”自居,但他一手创办的台积电,却握着全球60%的晶圆代工份额,相当于半个芯片产业的命脉。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2022年,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让台积电乖乖把最先进的技术和工厂搬到了亚利桑那州。
所以,台湾企业的技术根系,早就被美日荷三国攥在手里——荷兰的光刻机、美国的设计软件、日本的特种材料,缺了哪一样都玩不转。
时间倒回2019年,那是张忠谋第一次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当时美国一纸禁令要求断供华为,台积电二话不说就停了合作。
表面上看是服从命令,实际上那年台积电的净利润暴涨了19%,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企业紧急填补的订单空缺。
这种“制裁即获利”的模式,让张忠谋尝到了甜头。
2024年春天,更狠的招数来了。
台积电突然宣布对601家大陆企业实施“硬制裁”,涉及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
消息一出,台积电台北总部的股价当天就涨了3.7%。
但这次不同的是,制裁名单公布后的第三天,大陆某芯片厂宣布自主研发的14纳米光刻机成功量产。
虽然比台积电的3纳米落后两代,却硬生生撕开了一道口子。
有意思的是,这时张忠谋在不同场合的表态开始出现矛盾。
他在硅谷的行业峰会上说“大陆再多钱也做不出高端芯片”,转头在台北接受采访时又改口“美国禁令只会让中国找到反击方法”。
其实,这种摇摆背后,是商人逐利本性和政治站队之间的撕扯——他既想保住美国市场的巨额订单,又舍不得放弃大陆这个占全球40%的芯片消费市场。
不过,当张忠谋说“中国大陆没办法反制”时,他看到的只是中国处处受限的图景。
他没算到,被逼到墙角的中国芯片产业,正在迸发出惊人的韧性。
2023年8月,华为Mate60Pro突然开售的消息,让全球芯片行业炸开了锅。
拆开手机外壳后发现,里面的麒麟9000S芯片竟然是7纳米工艺,而生产它的设备,正是被业内认为“不可能造出7纳米芯片”的DUV光刻机。
这步棋彻底打乱了市场节奏,要知道,14-28纳米的成熟制程芯片,其实占了全球总需求的75%。
从汽车电子到工业控制,从物联网设备到消费电子,到处都离不开这类芯片。
中国企业正是瞄准了这块市场,2024年上半年,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企业的14纳米产线纷纷满负荷运转,月产能合计突破15万片。
更狠的是价格策略,中国大陆企业生产的28纳米芯片,报价比台积电低20%,14纳米产品甚至低了30%。
这种打法迅速见效,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芯片在全球成熟制程市场的份额已经从12%涨到18%。
按照这个速度,行业机构预测到2027年,中国企业可能会拿下全球40%的成熟制程订单,这恰恰是台积电目前最稳定的利润来源。
另一条赛道上,量子芯片正在上演“换道超车”。
2023年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在特定任务上的算力超越了谷歌的“悬铃木”,实现了量子霸权的阶段性突破。
更重要的是,量子芯片的制造不依赖传统光刻机技术。
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团队透露,他们研发的量子芯片已经能实现128个量子比特的稳定运行,2025年有望突破512个。
业内普遍认为,未来5-10年是量子计算的关键窗口期,中国目前的研发进度与美国基本持平,甚至在部分领域已经领先。
而这些变化正在重塑市场格局,当张忠谋说“中国大陆没办法反制”时,可能没算到中国芯片在这种绝境下的爆发力。
历史总是相似的,当年美国对日本半导体的封锁,反而催生了尼康、东京电子等巨头。
现在轮到中国,这场突围战或许会更漫长,但方向已经越来越清晰。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