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
气


万物收藏

LI DONG
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此时,天地间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由凉转寒。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的生命活动应顺应四时变化。因此,立冬后养生的核心在于“藏”——藏阳气、藏精气,以抵御寒冷、预防疾病。
中医治疗以“外治为主、辅以内调”,适配冬季“阳气敛藏、寒邪易侵”的特点,尤其对慢性、反复性疾病,能通过温和手段缓解症状、减少复发,以下几类疾病尤为适合。
01
慢性关节病、颈肩腰腿痛
慢性关节病、颈肩腰腿痛(颈椎僵硬、腰肌劳损):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冬季寒湿凝滞关节,易引发僵硬、疼痛,中医护理核心是“以温驱寒、以通止痛”。

泥敷治疗:加热后的药泥具有很强的温热效应,能够深入肌肤,驱散体内的寒气,温通经络,同时,热量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效果。
艾灸治疗:重点灸膝眼、阳陵泉、肾俞穴,每次15-20分钟,借艾火温阳之力,驱散关节寒湿,缓解僵硬。
中药熏蒸:利用中药蒸汽的温热和药力作用,通过皮肤渗透来治疗疾病,可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紧张。
拔罐:先轻柔疼痛部位的肌肉,再在痛点走罐或留罐(留罐5-10分钟),排出寒湿,改善僵硬酸痛。

刮痧:通过在人体皮肤表面特定部位进行反复刮拭,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的斑点,能快速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打通瘀滞的经络,改善局部及全身的血液循。
穴位按摩:常按大椎、肩井、肾俞穴,每次3-5分钟,促进局部气血运行,预防疼痛加重。
02
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支、咽炎、鼻炎、哮喘):温肺润燥,固护肺气
冬季燥寒伤肺,易诱发咳嗽、咽干、气喘,中医护理侧重“润肺气、御外邪”。

穴位贴敷:在肺俞、膻中、天突穴贴敷温肺化痰药膏,通过皮肤渗透,温肺散寒,减少哮喘复发。

耳穴疗法:通过刺激耳朵上特定的穴位可以起到宣肺理气、化痰止咳、平喘、抗过敏、调节免疫的综合作用。
鼻炎的手法治疗:是一种集缓解症状,改善循环、调节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疗法,它不仅能快速缓解鼻塞、流涕等不适,长期坚持还能增强体质,减少复发。
03
脾胃虚寒证
(胃寒、腹泻、消化不良、便秘):温中健脾,顺应“藏”势
冬季阳气内收,脾胃功能减弱,易出现便秘腹胀、怕冷、吃凉食腹泻,护理关键是“温养脾胃”。

脐灸:在神阙穴贴温阳健脾艾灸贴或直接隔姜灸,通过肚脐渗透药力,温暖脾胃,改善腹泻、胃寒。
中药膏摩+中药热奄包:中药膏摩是以中药膏剂为介质,在治疗部位的体表施以推拿按摩手法,使手法和药物相结合而发挥综合效果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中药热奄包:用大青盐、制吴茱萸、炒莱菔子、炒紫苏子装袋加热,热敷胃脘部,每次20分钟,促进脾胃蠕动,缓解腹胀。
食疗护理:搭配生姜红枣茶、山药小米粥,日常饮用,辅助温脾养胃,避免药物刺激,适合长期调理。

04
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怕冷、手脚冰凉、易疲劳):温补肾阳,固本储能。
冬季是“藏阳”关键期,阳虚体质者易畏寒、乏力,护理核心是“补阳气、固根本”。

艾灸治疗:重点灸肾俞、命门、关元穴,每周2-3次,每次20分钟,借助冬季阳气敛藏之势,温补肾阳,改善手脚冰凉。
中药泡脚:用艾叶、生姜、花椒、红花煮水泡脚,水位过脚踝,每次15-20分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暖身助眠。

经络拍打:日常拍打后腰(肾俞穴区域)、大腿外侧(胆经),每次5-10分钟,激发阳气,增强体质。
中医治疗更适合冬季“慢调细养”,尤其对西药不耐受、疾病反复的人群,能通过非药物手段调和身体,既缓解当下不适,又能顺应季节“藏”势,为来年健康打底。
作者简介

中西医结合康复科
主管护师
宋晓伟
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近20年,熟稔各种临床护理操作及中医无创治疗和护理,熟练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温馨提示
北京小汤山医院为医保A类定点医院,无需选择定点医院
北京小汤山医院官方微信小程序支持线上预约挂号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