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京的卢沟桥,大家伙儿都知道那是座老桥,建了好几百年,桥上那些石狮子更是个谜。明明一个个石头雕的,固定在那儿一动不动,可几百年来,从老百姓到皇帝,谁去数都数不出个准数。民间甚至流传一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事儿听着挺玄乎,其实仔细挖挖根儿,就能明白为什么了。不是什么鬼神作怪,而是实打实的历史和工艺问题。咱们一步步来聊聊这座桥和它的狮子,看看背后的门道。
先说说卢沟桥的来头吧。这桥最早叫广利桥,在北京市丰台区,横跨永定河。金朝大定二十九年,也就是1189年,开始动工建桥,到明昌三年,1192年才完工。金世宗下令建的,金章宗时候修成。那时候桥是为了军事和运输需要,因为这儿是通往北方的要道,军队调动、物资过河都得靠它。桥长266.5米,宽7.5米,有11个拱洞,用石头堆砌,结实得很。建桥的时候,就在桥栏两侧的望柱上雕了石狮子,每根柱子顶上蹲一只大狮子,有的还带小狮子。这些狮子不是随便刻的,工艺讲究,姿态各异,有的蹲着,有的趴着,守护桥的感觉。
桥建好后,没几年就出名了。元朝时候,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听说这座桥,特意去看了看。他在游记里写,这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石桥,桥栏上的狮子栩栩如生,让他惊叹。游记传到欧洲,卢沟桥就成了东方文明的象征。元朝战乱多,桥受过损,修缮时狮子风格变了点,变得粗犷些,面部宽大,比例不那么匀称。明朝时候,桥又修了好几次,像永乐十年1412年大修,万历年间地震后补过。明代洪水多,狮子损毁不少,工匠补刻时加了更多小狮子,让狮子看起来更生动,有的像在追逐玩闹。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大修,顺治年间也当过清军通道。康熙二十八年洪水冲刷,又加固。雍正、光绪年间继续维护。总的来说,这桥从金到清,修了十多次,每次修都可能换狮子或补刻,导致数量和样子有点变。
现在聊聊石狮子本身。桥两侧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头都有大狮子,身上、身下或侧面还藏小狮子。东侧桥头有两只伏地石狮,高0.9米,长1.73米,重3吨,西侧是石象。华表上还有4只坐狮。狮子总数量,历史上统计过好多次,但每次都不一样。古籍《人海记》说368只,1962年北京文物部门清点是485只,包括281大狮、198小狮,加上桥头和华表的。1979年再数变成502只,现在官方数据是501只,包括金元明清各代的。为什么数字变呢?因为桥用了几百年,交通碰撞、战争破坏、自然风化,狮子坏了就修,修时不一定一模一样。1967年拓宽桥面,换了91根望柱上的狮子,数量就调整了。清光绪年间上报材料是498只,后来改成501只。可见,狮子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历史因素让它一直在微调。
这就引出为什么数不清的核心原因了。其实不是狮子会动,而是设计和环境问题。第一,狮子姿态太复杂。大狮子身上趴小狮子,有的藏在爪子下、背上或肚子边,从一个角度看不见,得换角度才能发现。有的小狮子只有几厘米大,挤在一起,容易漏数。第二,风化严重。桥在河上,风吹日晒雨淋,几百年下来,很多狮子边缘模糊,脸部轮廓不清晰,尤其是金元代的那些,风化最厉害,看起来像石头疙瘩,不仔细辨认就数错。第三,修缮次数多。每次修桥,都可能换掉坏狮子或加新狮子。金代狮子细腻,元代粗放,明清加了情感动作,但比例不统一,导致计数混乱。第四,观察角度和光线影响。从桥东数和桥西数,结果不一样,因为阴影和视角不同。白天阳光强,容易看清;阴天或晚上,就更难。加上桥长,人走着数,容易分心或重复。
民间故事也添了把火。相传乾隆皇帝1736年巡视京郊,路过卢沟桥,对狮子感兴趣,让太监去数,结果每个人数字不一样。他自己数了三遍,从北到南一数,从南到北又一数,每次都不一样,最后感慨数不清。这故事在民间传开,但历史考证,它更像是传说,没确凿记载。乾隆确实爱巡视,也重视文化,但具体数狮子的事,可能源于百姓编的段子,反映了狮子难数的现实。明朝有个官员到宛平上任,不信数不清,让士兵分队数,还是对不上。这类故事说明,从明代起,狮子数量就成谜了。进京赶考的读书人路过,也爱数一数,结果每次不同,传得更广。
卢沟桥不光是交通桥,还是艺术品。石狮子代表守护和力量,在中国建筑里常见,但卢沟桥的特别多,工艺高。它们见证了历史,从金朝建桥,到元朝马可·波罗赞叹,明清修缮,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那年7月7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进攻宛平城,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反击,桥上狮子默默看着那场战斗。事变后,桥成了抗日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重修,1987年禁车,成文物。2014年,卢沟晓月传说入国家级非遗。狮子数不清的谜,成了北京文化一部分,提醒人们历史复杂,事物不总表面那么简单。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