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平时中午在公司楼下吃饭,总有人凑过来问这菜是不是预制的,有的老板会直说是,有的却含糊其辞。
那是预制菜到底是个啥?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发了通知,说它是用农产品做原料,经过炒、煮这些工业化预加工,不加防腐剂,得加热才能吃的预包装菜。
就像老辈子的腌制、卤制也是“预制”,只不过现在靠现代包装做成了产业。
有老板称用预制菜最明显的就是效率上去了,尤其是快餐店里,以前炒个菜得切配、调味半天,现在预制菜一热,几分钟就能上桌,顾客不用等太久,店里翻台率也高。
而且成本也能降点,中央厨房统一做,比门店自己弄省料省人工,对商家和想省钱吃快餐的人来说,其实是双赢。
但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比如有朋友会疑惑,预制菜是不是没营养啊?毕竟不是现做的,放久了营养会不会跑光?
还有人觉得,全靠预制菜,餐厅都没锅气了,吃着跟家里热剩菜似的,哪还有吃饭的乐趣?
甚至有更直接的,觉得商家搞告知制度根本没用,就算标了预制,也可能玩文字游戏,消费者照样分不清。
新鲜菜的营养确实保留得更全,比如炒个菠菜,现做的维生素C能留七八成,预制菜可能就三四成,但也不是说预制菜就没营养了。
只要生产、运输、保存这些环节都符合标准,蛋白质、热量这些身体必需的东西,它还是能提供的。
比如预制红烧肉,只要没瞎加东西,吃了照样能补能量,没必要一棍子打死。
再说说锅气,也得分场景,要是去那种主打现炒的小馆子,肯定希望吃口热乎的锅气;但要是赶时间吃快餐,或者点外卖,其实更在意能不能快点吃到、口味稳不稳定。
而且现在技术也在进步,有的企业用液氮速冻,-196℃一下子冻住,能把刚做好的风味锁得挺牢,加热后吃着也差不了太多。
再说了,餐饮行业本来就多样,有人喜欢现做,有人喜欢方便,预制菜也只是其中一种选择,没必要说它抹杀了风味。
至于告知制度没用的担心,其实现在各地也在想办法,以前商家瞒着用,是因为没规定,现在有了规矩,再加上消费者也盯着,一旦发现瞒报,口碑就崩了,哪个商家敢冒这险?
所以慢慢下来,告知制度肯定能起作用,关键是得把规矩立细了,执行到位。
大家对预制菜的纠结,根本不是能不能吃,而是吃得明不明白、安不安全。
我记得小时候,妈妈炖个排骨,得从早市买新鲜的,回来焯水、慢炖,一炖就是一下午,那香味能飘满整个楼道。
现在上班忙,有时候晚上到家都八点了,根本没时间炖汤,这时候加热一份预制排骨,至少能吃口热乎的。
但我最怕的是,花了现炖汤的钱,吃的却是不知道放了多久的预制菜,怕的是商家用了不新鲜的原料,却瞒着不说,也怕明明加了添加剂,包装上却只字不提。
这些才是大家真正在意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背后的欺骗和不透明。
这种商家才是把预制菜的名声搞坏的害群之马,不是预制菜不好,是他们用预制菜当幌子骗钱,这能不招人恨吗?
那么,预制菜要发展,得靠啥?
我认识个做腊味生意的老板,以前他的腊味预制菜运到广东,路上得走两天,夏天一热,不少腊味都发黏了,损耗能有三成多,赔了不少钱。
后来用了冷链,温度一直控制在0到4度,运到广东还是好好的,损耗一下降到了不到一成,而且顾客反馈说吃着跟刚做的腊味没区别。
这就是地方靠基础设施帮产业发展,预制菜这东西,不像新鲜菜能随便放,运输和保存要是出问题,再好的东西也废了。
想让预制菜走得远,不光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还得解决怎么运、怎么存的问题,把这些基础打好了,产业才能起来。
现在预制菜的市场其实已经不小了,想发展好,还得解决标准得统一。
以前各地对预制菜的定义、生产要求都不一样,商家也不知道该按啥来,以后要是能出台全国统一的国标,从原料到生产再到运输,都有明确规定,大家心里就有底了。
然后是透明化,不光要告诉消费者用了预制菜,还得告诉他们原料从哪儿来、保质期多久,别藏着掖着。
技术也得跟上,比如在保鲜、调味上多下功夫,让预制菜的营养和风味能更接近现做的,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接受。
其实预制菜就是食品工业发展的一面,它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我们没必要一提到它就反对,也不能盲目觉得它啥都好,关键是要让它在规矩里发展,商家守诚信,监管跟得上,消费者有知情权。
这样一来,预制菜才能真正帮到那些赶时间的人,帮餐饮行业提高效率,而不是变成大家心里的疙瘩。
毕竟不管是现做菜还是预制菜,大家追求的不都是一口安心、一口好吃嘛?
只要能满足这个,预制菜也能成为餐桌上的好选择。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