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认真学习,是因为我妈在后面提着拖鞋,语重心长地说:“你再玩,我就让你永远不用再学了。”
我一激灵,赶紧翻开了书,盯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发呆,仿佛每一页都在跟我说:你不学不是因为笨,是因为你有梦想——做一条咸鱼。
说实话,人是很神奇的动物,知道“吃糖会蛀牙”,但就是想舔,舔完再说;知道“熬夜伤身”,但总觉得今晚这集《狂飙》不看完会错过人生;知道“学习重要”,但就是不想学。
原因?说来都挺哲学:太远了,不香;太苦了,不干;太难了,不碰。
为什么孩子知道学习重要,还是不愿努力?因为“重要”是一个太无聊的词,就像“喝水有益健康”一样,是道理,不是动力。
尤其对于那些青春期脑袋里住着一窝蜜蜂的学生来说,道理越听越困,游戏越玩越精神,老师越讲越虚,短视频越刷越爽。
要是“学习能变瘦”“考试能上分”“背英语能变帅”,估计不少孩子早就卷成知识绿巨人了。
可惜没有。
学习就像种树,从撒种到收果,起码十年。
你今天背了十个单词,明天并不会突然在英语听力里听懂“circumference”;你今晚刷了三道数学题,明天考试照样“没看懂题就交卷”。
说得难听点,努力像存款,但利息只有高考那天才到账。
人是需要及时反馈的动物,尤其是娃。谁能拒绝游戏里每一击暴击都冒红字、短视频里每滑一条都有笑点的爽感?而学习呢,像个欠债不还的朋友,你为它付出情绪和时间,它只回你一句“以后你会感谢我的”。
以后?哪个以后?明年?明朝?明天再说吧。
有个同学,真·理智清醒型。
他爹一顿鸡汤灌下去,眼神坚毅地点头:“我懂了,我真的懂了!”然后回房,继续开黑。他妈怒了,质问:“你懂了还打游戏?”他说:“懂了不代表会做,知道学习重要不代表就该现在学啊。”
他妈一愣,居然……无法反驳。
第二天,老师发考卷,他拿了倒数第一,背后附赠一行评语:“你的人生理解力可以上哲学系,但物理成绩不及格。”他站起来,若有所思地说:“老师,我已经在路上。”
老师忍住没砸粉笔头,淡淡来了一句:“我看你是迷路了吧?”
真相有点冷漠: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学习,就像不是每个成年人都爱工作,很多人只是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摩着摩着就开始摆烂了。
聪明的孩子学得快,尝到甜,继续冲。
普通的孩子学得慢,尝到苦,直接逃。理解能力的差距,就像你在山上跑马拉松,对方在平地骑电瓶车——你喘得上气不接下气,他正掏出奶茶悠闲一口。
而且学习不是单靠死记硬背,要理解,要思考。
可偏偏大部分学生对“思考”这事深恶痛绝,觉得那是个精神体力双重消耗的深渊。他们更愿意接受一键三连、秒读全剧终的“浅层快乐”。
我有个堂弟,智商不低,就是脑子懒。
某次数学考了26分,还写了一篇三百字的检讨,标题是《从未如此清醒》。检讨写得声泪俱下,把“今后一定认真学习”“再也不让家长操心”挂在嘴边。
三天后,刚发完新试卷,他看了五分钟,扭头冲我说:“哥,我觉得你昨天给我讲的那个题我会了。”
我瞅了一眼,他指的是卷子的选择题A。真·自信来源于幻想。
再下次考试,他考了29分,激动地发朋友圈:“进步3分,证明努力没白费。”
我忍住没评论:你的努力是按月计算的吗?
自驱力是个好东西,可大多数人没有。
多数学生靠的不是“心中自燃的火”,而是“周围同学的火苗蹭过来点燃自己”。俗话说得好,“一个人能走得快,一群人能抄得齐。”
孩子不爱学,往往不是不想学,而是他看周围人都在摸鱼,自然心安理得地躺平。他知道努力重要,但看着别人轻轻松松也能混日子,他为什么要站起来和“题海”正面刚?
学校和班级的“学习氛围”就像一个巨大的气场,卷得多了,你不想卷也得动动;烂得久了,清醒也会被拖入泥潭。
邻村那边有个小学,老师刚布置完作业,全班齐声一问:“要交吗?”老师点头,一片哀嚎。后排一个胖墩悠悠说:“老师,我家电脑中毒了,写不了作业。”
老师问:“你是手写的。”他眨巴着眼:“我爸妈心情不好,不让我写。”
更神的是,全班有一半人开始以“电脑中毒”“铅笔过期”“作文本长蘑菇”为由拒绝完成作业。老师那天回家,怀疑人生,默默打开了招聘网。
几年后,我偶然看到那小学的毕业照,仿佛《甄嬛传》片场,个个眼神空洞、嘴角带笑,活像被学习伤透了心的“老江湖”。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别把“努力”当做神话。
让孩子努力,不是靠喊口号、比鸡汤,也不是靠发朋友圈“我家宝努力自律太棒了”。真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得把“努力”两个字拆开看看,孩子为什么不愿干——是理解力不够?反馈太慢?没找到成就感?还是环境拉垮?针对性解决才有用。
所以我的建议,不鸡汤,不卖惨,简单粗暴:
1.把长远目标拆成短期小目标,天天都有成就感,像打卡养宠物那样,“喂养”自己的学习进度条。
2.找到能帮孩子建立学习信心的学科突破点,一个点通了,其他地方也有希望点亮。
3.营造一个“学习不是羞耻”的氛围,别老说别人是“死读书的”,要让孩子明白,努力不是乏味,而是一种风格。
说到底,孩子不是不懂学习重要,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要现在、在这儿、这么干地努力。没人会为了一份“十年之后的好生活”熬完“今晚上四套数学卷”。
所以学习这事,最终能坚持下来的,大多不是最有意志的,而是最会“找乐子”的那拨人。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