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座古村,坐落在国家5A级景区内,藏着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图源/图虫创意

云南省腾冲市的西南,有一座被誉为“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和顺古镇。这片有着田园牧歌般旖旎风光的古朴之地,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这座文化之乡。

在古镇建立的600多年间,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碰撞,孕育出了独特的侨乡文化马帮文化,也让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生态文化村之一

和顺古镇 图源/图虫创意

和顺自古就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作为滇西高原美名远播的书香名里,明清时期,这里出了400多位举人、秀才, 还是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家乡。而这一优良传统,都浓缩在了古镇入口处的和顺图书馆里。3位著名大学的校长,即:原北大校长胡适、原中法大学校长李石曾、原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纷纷为它题词。

和顺图书馆建于1928年,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藏书量第一的乡村图书馆。实在令人难以想象,早在20世纪20年代,云南边陲的乡村地区能够建立起这样一座图书馆,并持续开放近百年。由此也能看出,和顺人耕读传家之风的代代传承。

和顺图书馆 图源/图虫创意

01

极边古镇,丝路侨乡

和顺图书馆位于腾冲市和顺古镇的水碓村,从腾冲驮峰机场驱车半小时就可以到达这里。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底图来源/天地图www.tianditu.gov.cn

水碓村位于和顺古镇的中心地带,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顺古镇的精髓和缩影。2.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常住着1700余位居民。

村内除了拥有全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和顺图书馆之外,还存有明清古建筑群、一代哲人故里——艾思奇故居、久负盛名的滇西著名侨校“益群中学”、滇缅抗战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形成融合侨乡文化的独特景观。水碓村于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水碓村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由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和顺古镇是全国著名的侨乡,现居人口8000多人,归侨、侨眷占全乡人口的63%,而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多达12000多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美国、日本等地。

明朝洪武年间,和顺人的先辈从四川、湖南等地来到这里军屯戍边。因耕地有限,村民们为了谋生计,他们沿着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南下,前往缅甸、泰国、印度等国经商,形成“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的盛况。

和顺人经商之路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由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到了清末民初,村中成年男子超80%赴海外务工,当地民谚“过了霜降,各找方向”就形象地描述和顺人在秋收后外出谋生的传统。

几百年来,和顺人在与边地文化、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水碓村作为和顺镇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传承了这份独特的文化基因。

文化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固守与开放的和谐包容,让和顺这个充满了祝福与希望的古镇魅力四射。

和顺古镇 图源/图虫创意

和顺人爱拼搏、勤奋又有勇气,从明洪武年间开始,一代又一代的和顺人投身异国,刻苦劳作创下了一份份产业,让和顺成为大面积富裕的乡村。

和顺的先辈们,超人之处还在于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文化和教养才能为子孙提供更多进取的机会。和顺图书馆的建立,就是在这种理念驱使下的结晶。

02

一座百年乡村图书馆的文脉源流

从清朝开始,和顺人就成立了很多以发展家乡文化为己任的民间社团,大家积极办读书社、阅览室,把启迪民智放在首要位置。

在当时国内交通极为闭塞的情况下,他们便从上海等地订购新书绕道缅甸,用马帮驮回和顺。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由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和顺图书馆的萌芽可追溯到1905年,由和顺回国青年与乡中进步人士共同发起,成立了传播先进思想的“咸新社”。购买了一批图书供乡人免费阅读,形成了和顺图书馆最早的雏形。

咸新社 图源/图虫创意

1924年,精通英语、缅甸语,并拥有出色经商能力的寸嗣徽先生,从缅甸回家乡省亲,他看到家乡封建迷信盛行,青年思想消沉,于是与李祖华、李湛春、贾铸生等人在家乡成立了“和顺青年会”,在和顺十字街租了一间铺子做“和顺书报社”,订购图书杂志免费为民众提供阅览服务。这群拥有国际视野的年轻人,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开启民智,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和顺图书馆内 报刊阅览室 图源/图虫创意

为了进一步唤起民众,在海外华侨的鼎力资助下,1928年,崇新会将 “阅书报社” 扩建为图书馆,并采用美国 “杜威十进制分类法” 对馆藏图书进行编目管理,将馆址迁移至 “咸新社” 内,也就是现在的馆址。本乡举人张砺先生书写的 “和顺图书馆” 匾额悬挂在大门之上,蓝底白字,格外醒目。从此,这座乡村图书馆便肩负起了传承文化、启迪民智的使命。

图书馆成立后,和顺人纷纷捐款捐书,如缅甸侨领、乡人寸海亭先生首捐《四部丛刊》一部,共计2000余册;富商尹玉山先生把办六十大寿的费用全部捐出;张德善先生捐出了操办结婚庆典的费用……经全乡人共同努力,建起了藏书楼。胡适等一大批名人学者纷纷捐书题词,使和顺图书馆成为全国珍藏名人手稿最多的乡村图书馆

图源/图虫创意

由于藏书不断增多,原有的馆舍不能满足需要,和顺人开始筹建新馆。1938年恰逢建馆十周年,在旧址上建成了现在这座设计独特、宏伟壮观的建筑。国内外名人学者胡适、李石曾、熊庆来、王云五等人纷纷题诗、题词。张天放先生为此题词:“和顺图书馆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历经数十年的筹集,这个从马背上驮来的图书馆收藏了《史记》一百三十卷、《前汉书》一百卷 、宋代编纂的《后汉书》一百二十卷 、唐代房玄龄编纂的《晋书》一百三十卷等十三万册典籍。

《史记》一百三十卷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由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由王云五主持编纂的《万有文库》,一共有4000册,它涵盖了古今中外各学科经典,以快速经济的方式帮助图书馆建立馆藏。《纽约时报》曾经评价这部旷世之作时这样说道:“这是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不是子弹”。

1980年,和顺图书馆被纳入国家建制。2011年,和顺图书馆被纳入县级公共图书馆,每年给予一定的开放补助经费,保障图书馆开展各项日常活动。

03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亮眼的文化地标

漫步水碓村的巷道,一座座“高墙窄巷”的合院式民居随形顺势而建。为不占用良田,先民们依坡筑屋,形成独特的聚落肌理。

中式的月亮门点缀西式阳台,火山石作基的木构老宅内,咖啡香气氤氲。徽派神韵、江南雅致与西方元素在这里交融共生,形成古朴典雅、和顺和谐的建筑风格。

和顺图书馆 图源/图虫创意

和顺图书馆建筑群巧妙利用地形高差,串联四进院落,馆体建筑融合了中式和西式建筑元素,独具特色,成为和顺古镇的地标。

图书馆由大门、中门、花园、馆舍主楼、藏书楼等部分组成。

图书馆的第一道大门是典型的中式飞檐古建筑,庄重而典雅。门上悬挂的“和顺图书馆” 匾额,被载入了《中华名匾》一书,彰显着它的不凡地位。

和顺图书馆 图源/图虫创意

走进大门,登上层层火山石堆砌的石阶,便来到了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孔西式铁大门前。这道铁门是1938年在英国定制的,经海运运到缅甸,再用马帮驮到和顺,历经波折,至今仍在使用。铁门上悬挂着胡适题写的馆名和李石曾先生题写的 “文化之津”,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图源/图虫创意

穿过二门,是一个花木扶疏、布局典雅的花园。花园里绿树成荫,鲜花绽放,为图书馆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祥和。花园后面便是图书馆的主楼,主楼是中西合璧的飞檐翘角建筑,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展现了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04

书香传承:和顺图书馆的今昔

和顺图书馆全馆占地面积5577.34平方米,现有藏书11万余册,分设古籍、民国、现代三个书库,典藏文献较为丰富。

其中,珍本及古籍文献有1 万多册,像百衲本《廿四史》、《武英殿聚珍全丛》等珍贵古今大型图书都能在这里找到。

在主馆的一楼,是报刊杂志阅览、借阅区,每天都有很多学生和村民来这里读书看报,汲取知识的养分。

二楼则为藏书阁,一排排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从文学艺术到科学技术,从历史地理到哲学宗教,应有尽有。

馆藏珍贵图书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由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如今,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功能也日益丰富。图书馆开通了互联网,设立了电子阅览室,将馆藏的古籍文献部分数字化处理,提供十几万册的电子图书供读者下载,每年的下载次数高达5万余次。

和顺图书馆不仅是一个藏书的地方,更是一个传承文化、培育文明的重要场所。在过去,白天在田里劳作的农民,晚上都会来到图书馆的灯下看书,通过阅读开阔视野,提升自己。同时,图书馆还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读书分享会、讲座、展览等,丰富了居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

它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还成为了一个旅游打卡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据统计,每年约有50万人走进这座乡村图书馆,感受和顺人的书香传承。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由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在和顺,读书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这个不到8000人的边陲小镇办理了借书证的就有3000人,很多人保持着一周两次的借阅频率。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朝气蓬勃的孩子,都能在图书馆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座乡村图书馆,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默默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和顺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和顺图书馆建成之日,胡适题写的“和顺图书馆”大匾高悬于上,熊庆来以“民智源泉”四字相赠。这个带有启蒙民智,民主革新意义的图书馆立即成为了腾冲的思想高地。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由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如今,它依旧静静地矗立村口,成为村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人工智能便捷的今天,和顺图书馆仍然坚持地沿用着手写借书证的传统,密密麻麻的借书记录,写满了读者对图书馆最长情的告白。

和顺,这座有600年历史的古镇用它的独特魅力,孕育出了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它不仅是和顺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典范。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生活相融,书香与烟火共生。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腾冲,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充满诗意与文化气息的地方,来和顺古镇感受这“极边第一城”的古韵,去图书馆感受和顺人耕读传家之风的代代传承。

参观攻略

地 址: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和顺镇水碓村上8号三社

开放时间:8:00-19:30(除冬季外)8:00-19:00 (冬季)

门 票:包含在和顺古镇门票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1

标签:旅游   云南   乡村   图书馆   国家   和顺   文化   古镇   纪录片   腾冲   缅甸   创意   水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