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盗抢频发看欧洲社会的深层裂痕
文/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廖雷
一个中国旅行团近日在意大利惨遭洗劫,短短二三十分钟,停在餐馆门口的大巴就遭遇盗窃,车上物品被一扫而空。仅仅一周前,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一名英国游客坐在一辆绿色兰博基尼豪华跑车里,在堵车时,眼睁睁看着价值四万英镑的手表被假意上前求合影的劫匪夺走,劫匪骑着电动滑板车扬长而去……
这些并不是小说或电影里的片段,而是发生在欧洲核心地带的真实事件。欧洲曾以秩序、理性与开放著称,但越来越严重的盗抢现象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欧洲社会的深层裂痕。
盗抢案件激增
过去三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街头盗抢案件激增,尤其集中在旅游热门区域、富人住宅区和公共交通枢纽地带。根据法国内政部内部安全统计局发布的官方数据,2016年至2023年间,非居民(包括游客和居住在国外的法国人)在法国境内遭受身体攻击的事件数量增长97%,远高于同期法国本国居民所经历的57%增长率。
类似问题也在比利时暴露无遗。布鲁塞尔作为欧盟的心脏,近年来却成了欧洲扒窃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据统计,2023年布鲁塞尔发生的扒窃案件超过2.5万起,其中约65%发生在中央车站、大广场,以及为欧盟总部各机构专门规划的“欧洲区”周边,受害者多为外国游客和差旅人员。
笔者在布鲁塞尔驻外工作几年间,平均每年至少遇到一次本人或同事被盗窃的事件,小到购物时钱包被扒、自行车在繁华街头被撬锁偷走,大到窃贼破门而入,将相机、电脑等值钱物品洗劫一空。笔者还遇到几次当地警察主动上门,请求提供门口设置的监控录像,帮助追查街头“盗抢飞车党”。
人们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央火车站附近行走(郑焕松 摄)
这些治安事件还呈现出“两外一少”的特色:受害者以外来人员为主,施害者也有不少外来人员,以及犯罪分子出现青年化甚至少年化的倾向。
在瑞典,警方披露了多达40个由移民“家族”构成的犯罪网络,这些“家族”从小培养成员从事盗窃、勒索等有组织犯罪。在德国,街头抢劫案的不少嫌疑人未满14岁,未达到刑责年龄。司法制度本来试图保护未成年人,在现实中却沦为某些犯罪网络的保护伞。
更令人不安的是,由于欧洲国家在边境管理、城市监控与社会融合等方面的缺陷,许多作案人员流动性强、追查困难。即使被抓获,由于司法和政治等方面的种种局限,处罚也面临重重困难。
社会矛盾突出
这一系列表象的根源,其实早已埋藏于欧洲城市的深层社会结构之中。近年来,参与欧洲多地街头犯罪的人群中,越来越多具有移民背景,且集中于年轻男性。以德国为例,在2019年至2023年间,不来梅、汉诺威等城市的街头抢劫案件增长超过一倍。其中,许多犯罪嫌疑人有东欧、北非或中东背景。
近年来,由于俄乌冲突、能源价格、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欧洲国家通胀高企,生活成本飙升,生活压力陡增也让不少人铤而走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一些犯罪团伙成员而言,游客不过是他们的“移动钱包”,富人则是“定点提款机”。这种“猎物式心理”日益普遍,在社交平台上,有小偷在被揭穿后甚至公然叫嚣:盗窃就是我的职业!
游客和富人逐渐成为犯罪的优先目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他们对当地社会不熟悉,不容易反抗。对犯罪者而言,这是“低风险、高收益”的理想“猎物”。而这正反映了一个可悲现实:当一个社会开始区分“谁更容易被抢”时,它的底线就已然崩塌。
青年失业是另一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在部分欧洲国家,青年失业率多年来徘徊在20%左右。当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连续几年都找不到工作,又在网络上看到同龄人炫耀手表、名车时,他会选择读书、考证,还是选择另一条路?
制度本身也暴露出不可忽视的缺陷。在德国,许多城市警力不足、案件积压严重。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治安政策常因政党轮替而剧烈摇摆。在比利时,政府多次面临执政联盟不稳,城市治理碎片化,治安与司法改革推进迟缓。虽然近年来在一些公共场所加装了摄像头,但问题并不在于“能否看见”,而是“能否干预”“是否追责”。
以笔者同事在比利时经历的一次入门盗窃事件为例,同事家中特意安装了监控,警察一眼就认出镜头里破门而入的“老熟人”,第二天就把他抓捕到案,但所有被窃物品已无法追回。
总体而言,欧洲社会面临的这道裂痕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社会排斥、制度失效与文化断裂的综合产物。或许,这些盗抢事件不应再用“欧洲社会治安不好”来简单归纳,因为眼下发生的不只是街头的小偷小摸,而是整个城市社会契约的松动和城市治理的失效。在这个越来越多元但也越来越分裂的时代,欧洲城市的街角,还能否拥有一份安宁?
刊于《参考消息》2025年7月10日第9版
编辑 何娟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