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温不退,服装批发市场商家“冬装为主、短袖补位”破局

视频加载中...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越 鲁杰 朱高祥

杭州的“史上最长夏天”仍在延续。

10月11日,杭州气温飙至35.2℃,不仅继续刷新“最晚高温日”和“高温日数”历史纪录,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在10月中旬出现高温天气,引得市民们纷纷调侃:“寒露节气里吹冷空调”“距离立冬不到一个月还穿短袖”……

网络上,“杭州人的短袖都洗出洞了”等话题冲上热搜,也让“中国服装第一街”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陷入到一场尴尬的供应拉锯:“冬装已上架、短袖仍刚需。”连日来,潮新闻记者实地走访该街区,记录这场高温与市场的“博弈”。

穿着短袖的搬运工与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的冬衣。潮新闻记者 鲁杰 摄

短袖售卖延长近一个月

南北订单“冷热不均”

记者看到,记者走访四季青多个服装批发市场发现,“店员穿短袖卖冬装”成了高频画面。棉袄、呢大衣、羽绒服等整齐陈列在货架上,店员却身着短袖、背心忙碌,冷热反差十分鲜明。

尽管高温持续,大部分档口已按季节节奏完成换季,冬季服装成为主流货品。部分店铺则继续适应市民选购需求,将短袖放置在店铺的明显位置。

不同商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货品节奏。四季青常青商场一楼“发财店铺”主打呢大衣,一周前才收起短袖。店员鑫鑫表示,今年短袖比去年多卖了20多天,“天气太热,想推秋装却没合适款式,消费者不买单”。

鑫鑫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一周前才将短袖衣服收起来。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杭州九堡服装批发市场的“感观世界”男装店,至今仍挂着大量短袖。店铺主理人小军(化名)直言意外:“今年短袖生意做了足足七个月,从来没卖过这么久,到现在都没收完。”

资深买手小米正在杭州意法服饰城选购服装,她向记者透露,高温直接影响秋冬装销量,目前仍有市民来市场淘短袖,但大部分店铺已把短袖下架,羊绒呢大衣、风衣、羽绒服将会成为主力。“这段时间主要靠北方订单撑场,发往南方的厚衣服需求明显不足。”

店员清点冬季订单,订货数量并不多。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从发货情况看,南北差异尤为突出。“发往江苏以及浙江宁波、义乌、嘉兴等地的包裹中,厚衣服占比很低;上海、江苏、广州等地的订单量更比往年减少一半。往年10月中旬早该是南方厚衣服补货旺季,今年生意冷了一大截。”小米说。

高温还倒逼服装设计迭代。从业者介绍,以往秋日新货多是长袖衬衫、厚外套,如今短袖搭配丝巾或背心,就成了适配高温下的“新秋装”,服装的保暖需求持续降低。

消费者看重即时需求

秋冬装采购普遍推迟

与商家调整相对应,消费者的购衣需求也随高温变化,更注重“即时穿用”。因为高温即将结束,不少市民前来挑选特价夏装。

在四季青意法服饰城,从萧山赶来的李女士攥着防晒衣,挨个档口问短袖存货。“想给孩子多挑几件明年穿,没想到大多都下架了。”她本想顺便买件薄外套,可摸着手感偏厚的风衣又打了退堂鼓,“现在穿肯定热,等降温说不定又过季了”,最终空手离开。

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门口,穿着短袖的顾客进入市场选购。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嘉兴批发商陈先生的黑色大塑料袋里,装的全是薄款针织衫和长袖T恤。“我们那边还穿短袖,厚衣服拿回去卖不动。”往年这时他早该进一批呢大衣,今年只敢拿几件样品,“先看降温情况,不然流动太慢,上周拿的5件薄外套,到现在只卖出去1件”。

店铺里至今陈列的短袖T恤。潮新闻记者 朱高祥 摄

在九堡服装批发市场里,周阿姨正在店铺“感观世界”里挑纯棉短袖,“老伴爱穿这种宽松款,往年这时候早收起来了,今年还能穿,索性多买两件。”至于冬装,她打算等“真正冷下来再说”,“去年的羽绒服没穿几次,今年高温这么久,说不定冬天也不冷”。

在这家短袖批发店铺隔壁,有商家提前布局冬季消费。一家名为“廿旧”的店铺里,已开启今年羽绒服订货会。店铺主理人冯思超并不焦虑:“羽绒服旺销季要到12月初,现在高温不会直接影响销售,先做好上新准备。”

不过,浙江本地消费者也多持观望态度。杭州宝妈张女士翻看着羽绒服款式,但并没下单:“想给孩子买件轻薄款,可现在看着羽绒服就觉得热,等天气凉点再来订,免得占地方。”冯思超也坦言,订货会期间咨询的多是北方客户,南方消费者都在等“降温信号”。

服装行业多维度应对

商家积极寻找平衡之道

面对高温延续,四季青服装批发从业者并未被动等待,而是从货品调配、销售策略到长期设计,多维度探索“破局之道”,力求在“高温”与“换季”间找到平衡。

与此同时,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对后续降温充满期待,市场整体呈现“积极应对+谨慎观望”的态势。

在货品调配层面,部分商家采取“冬装为主、短袖补位”的灵活策略。除了“感观视界”等少数店铺持续售卖短袖,不少主打秋冬装的档口也悄悄预留了“应急库存”。

批发店铺工作人员都穿着短袖在打包秋冬衣服。潮新闻记者 鲁杰 摄

四季青意法服饰城一家风衣批发商告诉记者,他们在仓库里留存了小批量基础款短袖,“万一有零售客户来问,也能应急,避免白白流失生意”。这种“不彻底下架、不重点主推”的方式,成为不少商家应对刚需的折中选择。

销售策略上,北方市场成为当前秋冬装出货的主阵地。资深买手小米表示,团队每天依据北方各地的降温数据动态调整发货清单:“东北已降温的地区优先发厚羽绒服,华北则以风衣、薄呢大衣为主。”为撬动仍在“夏季”的南方市场,部分商家推出“早订优惠”,锁定浙江、上海等地客户的冬装预订,待降温后直接发货。

从款式看,高温还倒逼服装设计迭代,“气候适应性”成为新方向。多位设计师在采访中提到,未来秋冬装设计会增加“轻量化”元素:比如推出薄款羽绒服、可拆卸内胆的呢大衣,“就算遇到今年这样的高温,消费者早买也能穿,不用一直放到深冬”。

同时,针对南方市场,还会开发更多“短袖+外套”的组合套装,“既符合‘秋日’的季节属性,又能适配反常高温,让消费者觉得‘买了就能用’”。

批发店铺工作人员打包秋冬衣服,附近销售商的需求量并不大。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尽管应对策略多样,但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在共同等待一个关键的转折信号——降温。

店员每日紧盯天气预报,盼望“降个三五度,带动秋装动销”;批发商陈先生计划一旦当地持续降温,立即补货厚服装。消费者方面,周阿姨将冬装采购计划定在11月,张女士也打算“等凉快了再订羽绒服”。

眼下,杭州的高温仍在延续,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里,冬装与短袖的“同框”画面日复一日地上演。从商家预留的短袖应急库存、向北突围的订单策略,到设计师笔下“轻量化”的秋冬新装,这个以“快”著称的服装街区,正用自己的节奏寻找平衡:既有应对当下的灵活,也有布局未来的思考。

当下,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信号:等第一波冷空气南下,等街头行人换上薄外套,等冬装终于能从货架走向消费者的衣柜。那时,这场横跨寒露与立冬的“热”挑战,才算真正画上句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时尚   冬装   杭州   高温   商家   羽绒服   店铺   新闻记者   消费者   大衣   衣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