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这“四件事”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人们总以为成功靠天赋,其实大错特错。

曾国藩资质平庸,却成就非凡,秘密就在四个字:慎独、明强、求仁、习劳。这四件事,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

慎独修心:独处时的人格锻造

梦里发财都要自责,这听起来荒唐吗?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十,曾国藩在日记里写道:"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连做梦羡慕别人发财这种事,他都要在日记里狠狠批评自己。

这就是曾国藩的"慎独"功夫。

什么是慎独?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独处时的严格自律。儒家认为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可真正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曾国藩不仅做到了,还做到了极致。

他的日记里随处可见这样的自我鞭笞,今天因为一个念头不纯正而自责,明天因为一个想法不端正而反省。旁人看不见的内心世界,成了他最严厉的考场。

这种做法有什么用?

咸丰四年,曾国藩第一次带兵打仗,在靖港败得一塌糊涂。湘军刚练成,他也没有作战经验,听信了民团的话去打靖港,结果中了圈套。

前军一败,后面的部队见势不好就跑,曾国藩在桥上立了一杆旗,上书"过此旗者斩",想挡住溃兵。结果湘军看到后,纷纷从旗旁绕了过去,部队很快散完了。

这就是著名的"靖港之败",换作别人,可能就此一蹶不振。可曾国藩不同,他的"慎独"功夫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因为长期的内心磨练,他拥有了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失败对他来说,不是崩溃的理由,而是反省的机会。他能在最困难的时候保持内心的平静,冷静分析失败的原因,然后东山再起。

慎独的核心在于建立内在的监察体系。就像给自己的内心装了一个纪检委,时时刻刻监督着自己的每一个念头。

这种训练的结果是什么?当外界的诱惑和压力袭来时,他的内心有足够的定力去抵抗。

现代人总说要培养自控力,要管理情绪,要保持初心。可真正的自控力不是在人前的表演,而是在独处时的坚守。

曾国藩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的修行在独处。

明强决断:看清本质与坚持执行

"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这是曾国藩总结的成事要诀。一个"明"字,一个"强"字,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他对决策和执行的全部理解。

先说这个"明"字。

咸丰七年,曾国藩想向皇帝要官,认为没有巡抚的位子就没办法带兵,他给皇帝写折子,言外之意是"你再不给我巡抚,那我不干了"。

结果曾国藩高估了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官没有要成,反而被剥夺了兵权,被迫回家守制一年多。

这就是不"明"的后果,看不清形势,看不透人心,再大的本事也会碰得头破血流。

一年多的蛰伏让曾国藩彻底想明白了,他开始研究大势,琢磨人性,分析利弊。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成事,必须"巨细周知,表里洞彻"。大的小的都要了解,表面的和深层的都要看透。

这个"明"有两个层次,高明和精明。

高明是战略眼光,看得清大局大势,太平天国起义后,朝廷的八旗军和绿营官兵已经腐朽不堪,传统的军事力量无法应对新的挑战。曾国藩看到了这一点,决定组建湘军,这就是高明。

精明是战术执行,抓得住关键细节。湘军的每一个细节,从招兵标准到训练方法,从军饷来源到后勤保障,曾国藩都亲自过问,这就是精明。

再说这个"强"字。

同治元年,曾国荃率军围困南京,李秀成率十万大军来救,把曾军围困数重,当时瘟疫流行,曾军粮饷不足,弁勇靠喝粥度日。形势危险到什么程度?曾国藩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沅弟金陵一军,危险异常。"

这种时候怎么办?

曾国藩的办法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就是再困难也要咬牙坚持,绝不露出败相。

他知道,军心一散,一切都完了,所以他一边想办法调兵遣将,一边给弟弟写信鼓励,一边对外表现出信心十足的样子。

最终,李秀成苦战四十六天,因为军粮、军衣不足撤兵,曾国荃死里逃生。这就是"强"的力量,不是盲目的蛮干,而是看明白形势后的坚持到底。

"明"和"强"必须结合,只明不强,看得清楚做不到,等于纸上谈兵,只强不明,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危险。曾国藩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既能看透本质,又有执行到底的意志。

求仁聚人:以仁心换人心的磁场效应

"利可共而不可独,独利则败。"

这是曾国藩的处世哲学,他明白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而获得帮助的前提是先帮助别人。

曾国藩有多会做人?看一个细节就知道了。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一,曾国藩前往太和殿向皇帝行礼后,回家为父亲庆贺,然后到各位老师家拜年。

初四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本年贺年,拜各老师、湖广同乡、甲午乡试大同年、戊戌会试同年。初一日起至是早拜完。"

在北京一年左右的时间,曾国藩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不仅如此,他在处理这些关系时轻重有别,拿捏得当,对老师礼敬有加,对同僚以诚相待,对下属关怀备至。

这不是简单的拉关系,而是真心的付出。

穆彰阿生日时,别人都送奇珍异宝,曾国藩则送一幅自己精心写的寿联。唐鉴致仕回湖南时,曾国藩作诗《师说》一首,并写《送唐先生南归序》表示怀念。这种用心,远比金钱更能打动人。

曾国藩用人的本事更是一绝,他的幕府被称为"神州第一幕府",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等一大批人才都愿意为他效力。为什么?因为他懂得"轻财足以聚人"的道理。

李鸿章初到曾国藩麾下时,曾国藩不仅给了他很高的地位,还把很多重要任务交给他。左宗棠脾气暴躁,经常在背后骂曾国藩,可曾国藩从来不计较,甚至鼓励自己的亲朋好友与左宗棠搞好关系。

这就是"量宽足以得人"。

人心是最复杂的,也是最简单的。说复杂,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说简单,是因为只要你真心对他好,他迟早会感受到。曾国藩深谙此道,他知道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身先足以率人"。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曾国藩几次死里逃生都不肯离开前线。他坚持"帅营一动,军心即摇",由于曾国藩的身先士卒,将士们很受鼓舞,人人奋勇争先。

这就是人格魅力的力量,不是靠权威压人,而是靠品德服人,当一个领导者能够做到这一点时,他就拥有了最强大的影响力。

习劳自强:在躬行实践中磨砺品格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

曾国藩深信这个道理,他从小就不是最聪明的孩子,甚至还被老师当众羞辱过。可他明白一个朴素的真理,天赋可能有高低,勤奋可以弥补一切。

曾国藩的勤奋到什么程度?

在军中时,他每天未明即起,黎明后巡查营垒,检阅操练,白天清理文卷,接见客人。晚上还要读书写字,处理各种事务,一天下来,几乎没有闲暇时间。

这种勤奋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他相信"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

更重要的是,曾国藩把这种理念传给了下属和家人。

湘军有个特点,叫"扎硬寨,打死仗",每到一处安营,无论风雨寒暑,立刻修挖墙濠。哪怕只住一个晚上,也要做好坚不可拔的打算。这种看似笨拙的方法,实际上体现了湘军扎实的作风。

在给家人的信中,曾国藩写道:"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住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

他要求家中的子侄从小就要像农家子弟一样,养成劳动的习惯。"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这种教育理念的效果如何?看看曾家后代就知道了。

曾纪泽成为著名外交家,成功收回伊犁地区,曾纪鸿自学成才,成为中国近代有名的数学家。曾家子弟世代有成就,没有出现一个败家子。

习劳的核心不在于劳动本身,而在于通过劳动培养品格。当一个人习惯了付出,习惯了努力,习惯了承担责任时,他的人生格局自然不同。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这段话的深意在于一个人的所得必须与他的付出相匹配,违背了这个原则,迟早要出问题。

曾国藩用一生践行了这个理念。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到位极人臣的封疆大吏,他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没有投机取巧,没有走捷径,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坚持。

这就是习劳的力量,它不会让你一夜成名,但会让你走得更远更稳,在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品质显得尤为珍贵。

慎独、明强、求仁、习劳,这四件事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不是天赋能力的高低,而是在这四个根本问题上的修为深浅。

当我们抱怨命运不公、机会不够时,不妨想想曾国藩的这四件事。

你在独处时能否严格要求自己?你在做决策时能否看清本质?你在与人相处时能否真心付出?你在面对困难时能否坚持到底?

答案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美文   差距   能力   慎独   湘军   太平天国   咸丰   内心   人心   皇帝   子侄   习惯   子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