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跑了不少地方,见过不少真实案例,分享几个供你参考:
案例一:六盘水六枝特区,牂牁江边。这里有几个“圈内”熟知的遗留项目,比如如今火出圈的老王山,还有山脚下那座曾经号称“夜郎王宫”的景区。我第一次去,是2018年7月,感觉当时就挺悬的。
案例二:独山县影山镇,水司楼所在地,过去叫“净心谷景区”。我第一次去是2018年11月。如今水司楼已经改造成了紫林山·豪利维拉酒店,算是成功盘活。
案例三:贵定县金海雪山旁边的匠人小镇。我2019年3月去的,当初定位是“非遗工匠聚集地”,理念不差,但后来也慢慢沉寂了。
类似这样的项目,几乎县县有、镇镇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选址好、定位清晰、基础建设投入不小;
❌但同时,基本在前期就缺乏专业的市场运营团队参与。即便有,也大多是本地平台公司,执行任务多,市场经验少。
结果就是:花了大钱,却难以形成持续运营,后期“无以为继”,自然难逃“烂尾”命运。
我和广州的几个朋友聊过,有个观点我挺认同:
所以我觉得,贵州文旅项目真正的难点,不在资源,而在于:
信念与理念的升级——要相信项目能做成,也要舍得花力气把后期运营做好。
环境决定选择,希望未来的环境能让“相信长期主义”的人越来越多吧。
(本贴为个人观察,欢迎补充,不做其他引申)
更新时间:2025-05-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